展览交流 >>交流展览

弘扬传统文化•喜迎新春佳节——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2021年春节期间展览之二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2日
手机扫码分享
引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丰富春节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在春节期间将展出入选文旅部的三个精品项目,缅怀和纪念以赖少其为首的徽派艺术家的杰出成就和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所做无私贡献,同时展示赖少其艺术馆(2005—2020年)建馆15年来重点活动和良好业绩,结合当下疫情防控形势,艺术馆将开展线上线下同步展览的方式,对观众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文化艺术的综合教育。

入选“文化部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并荣获“优秀展览项目”部奖的“继往开来——新徽派版画艺术研究展”(之二)

0.02.jpg

摘要:本篇的主要内容是新徽派版画代表作品,部分现代徽派版画代表人物和作品介绍。

“现代安徽版画家作品及史料专题”

1950年代末,赖少其从上海调到安徽省后,即领导和团结省内各地版画家,组织调查研究和传统学习并亲自参与创作。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赖少其和郑震、张弘、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周芜、易振生等为首的老一代安徽版画家,重视、继承古代徽派版画和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的优良传统,坚持深入生活并积累素材,经过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先后各自或合作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套色版画。这些反映历史题材、重要人物、工业农村、经济建设和自然景观的经典作品,体现了安徽版画艺术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提升和创新,被李桦先生和古元先生称之为“新徽派版画”而载入史册,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专题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新徽派版画”的历史过程、代表作品、画册出版、艺术特色、重要人物和创作状况,题材的选择、精心的构图、色彩的运用和辛勤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老一代版画家的学术理念和艺术实践。

1.0.jpg

1979年12月,《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编委会上海会议期间,到会编委及曹白访问上海鲁迅纪念馆时在鲁迅墓前合影。自左至右为曹白、李树声、彦涵、吕蒙、力群、王琦、江丰、杨可扬、李桦、赖少其、黄新波、古元、李平凡、沈柔坚。

一、祝新徽派版画的出现(李桦,摘自《安徽版画选》)

中国古代版画史上,在明末万历年间曾出现一个著名的“徽派”。它的影响延续至清初,历时约一百五十年。开始时经歙县虬村黄氏一族的木刻雕版能手为中心,创为精雕细缕、婉约秀丽的风格,披靡当时宁、浙两个出版基地;几乎所有附有精美插图的传奇、戏曲、画谱等图籍,莫不成于徽派及其后继者之手。他们的光辉成就,造成了古代版画的黄金期。国内外版画爱好者都给予这时期的版画以很高的评价,认为是我国优秀艺术遗产的一部分。

安徽是江淮文物集结的好地方,著名文房四宝的产地,又有黄山和九华山大自然的美景,是文人艺术家活动的中心,徽派版画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今天时代虽然变了,但是这些客观条件依然存在,文艺传统仍给保持着,在新兴版画中出现“新徽派”也不是偶然的。尽管鲁迅提倡的新兴版画与古代版画“不相干”,却不能把它从历史中分割开来。吸收文艺遗产的精华,作为发展当代文艺的养素,古为今用,这是我们的文艺方针。新徽派版画的出现是件值得庆贺的事。

新徽派版画的特点有二:一是发扬明末徽派精雕细缕的线刻,保持其婉约秀丽的风格,布赋予时代精神,表现现代生活,更显得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是继承汉代画像石和漆画的特色,发展胡曰从发明的“饾版”套色法,创为豪放浑厚的风格。这两种艺术风格在表面上看来,虽似乎不尽相同,但都是植根于古代的徽派版画,所以广泛引起人们的兴趣,认为这是“推陈出新”的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们不是使“葬中枯骨,换了新装”,躲在“象牙之塔”里孤芳自赏,而是使古代徽派的优点融合于新兴版画的革命传统之中。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广泛地反映江淮地区人民的生活、社会主义建设和大自然的风貌,充溢着人民的新思想,美愿望和真挚的感情。而且地方色彩特别深厚,使人们看了便知道是安徽版画。这便在我们版画百花园中开出一朵别具风格的鲜艳花朵。我们以能欣赏这样的新徽派版画而感到高兴。

希望安徽版画家们在建设精神文明的努力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赞安徽版画(古元,摘自《安徽版画选》)

安徽版画有悠久历史,版画遗产十分丰富,远在明朝,徽州就是木版画制作著名之地。它以精雕细刻、印刷灵巧见称于世,影响甚广,被称为徽派版画。

中国现代版画是本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倡导兴起的。五十多年来,新兴版画获得很大发展,它一直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息息相关,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为中国现代美术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中,安徽版画家们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他们继承古代徽派版画的优良传统,予以革新,反映现代生活,赋予时代精神,使古代徽派版画优点,融合于新兴版画的革命传统之中,为创造新徽派版画跨出可喜的一步。

最近,在北京展出的安徽版画作品,大部分是描绘江淮地区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感召下,积极发展生产,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情景。画面上洋溢着人民群众的新思想和美好愿望,充满新的时代气息。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那些以风光为题材的作品,也倾注着革命豪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有强烈感染力。可以看出,作者是亲自投入到革命的激流中,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的源泉,并在艺术形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们不是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而是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更不是忽视我们的国情,不考虑人民的审美习惯而盲目地照搬外国的艺术形式。他们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是很可贵的。

安徽省版画发表的方式也比较多样,他们尽可能使版画和群众见面。有几幅大型版画悬挂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里,气势宏伟,博得观众好评。许多中小型版画也能够和其它画种一样,陈列在安徽的宾馆、饭店、会议厅和其它公共场所,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术品种的多样要求。版画的优点就是能拓印多幅,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扩大版画的园地,使版画作品走进千家万户。

祝愿安徽版画家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代表作品

(一)1960年代作品

1.1.jpg

1.黄山后海(套色木刻版画、152×90cm、赖少其、师松龄、张弘合作于1960年

作品简介:

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60年——1966年),参加1961年全国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刊登于“新版画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9年赖少其从上海调到安徽后,任安徽省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省美协主席,省委指派他主持刚建起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装饰。他亲自组织和带领一批安徽青年版画家,学习和继承“徽派版画”民族遗产精华,深入生活,创作了此件及《节日的农村》、《旭日东升》等大幅套色版画。此作艺术性概况了黄山雄伟气势,以近景的迎客松、中景的北海、远处的云海和太平湖等知名景点展示了黄山的特色。画面中线的运用疏密得当,充分体现了明清徽派版画精雕细镂、线描如铁、凝重古拙的民族优秀传统。作品在安徽厅布置和参加全国美展后,作为国内首创的大型套色版画轰动了中国美术界,推动了安徽美术事业的发展,开创了被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先生称之为“新徽派版画艺术”的新纪元。

1.2.jpg

2.节日的农村(套色木刻版画、153×91cm、赖少其、张弘、师松龄合作于1960年

3、作品简介:

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60年——1966年),参加1961年全国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刊登于“新版画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9年赖少其从上海调到安徽后,任安徽省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省美协主席,省委指派他主持刚建起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装饰。他亲自组织和带领一批安徽青年版画家,学习和继承“徽派版画”民族遗产精华,深入生活,创作了《节日的农村》等一批作品。

此作又名“淮北变江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以往贫瘠的皖北平原解放后的农村建设,烘托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1.3.jpg

3.旭日东升(套色木刻版画、155×92cm、赖少其、周芜、张弘、师松龄、陶天月合作于1960年

作品简介:

    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60年——1966年),参加1961年全国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刊登于“新版画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此作品描写解放后安庆繁荣的景象,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后,热火朝天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情景,学西画出身的赖少其,特别喜欢印象派,因此,他把印象派的技法带进了木刻。尤其是在套色木刻方面,因他研究国画和民间木刻,所以也把国画的技法和民间木刻的技法带进了木刻,使木刻有了民族气派。这些,对其从事国画创作,形成自己的国画风格产生了颇大的影响。赖少其注重从生活中吸取创作灵感,力求严谨;而诗人的激情又往往让他的作品带有几分抒情意味。在版画技法的处理上,他擅长使用鲜明强烈的黑白对比和粗犷有力的刀触,因而,画面中又往往留有浓厚的刀味与木味。《旭日东升》独创的以白压黑的技法体现的淋漓尽致。

1.4.jpg

4.黄山宾馆(套色木刻版画、156×92cm、郑震、周芜、宇夫、陶天月合作于1960年

作品简介:

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60年——1966年),参加1961年全国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刊登于“新版画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赖少其到达安徽后,没有高干的架子,没有官场的套话,对美术青年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关心。1960年代,他带领郑震、张弘、师松龄、陶天月、周芜、易振生等版画家去黄山等地体验生活和写生,学习徽派版画艺术传统。赖少其将他们安顿在黄山舒适的住所,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培养了一批新徽派版画的继承人,并在此期间创作此件大型套色版画。

(二)1970年代作品

2.1.jpg

1.淮海战歌(原名“治淮工地”,套色木刻版画、107×91cm、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于1979年

▼赖少其为版画《淮海战歌》修版

赖少其为版画《淮海战歌》修版.jpg

作品简介:

曾布置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79年——1990年)、参加1975年全国美展、刊登于“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曾被挂于国防部外事厅多年。

为纪念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和他参加过的解放战争,文革中身处逆境被“罢官”的赖少其没有在家虚度光阴,主动组织中青年版画家,拾起画板,拿起刻刀,克服当时的困难条件,率领他们深入淮海两岸和淮北地区体验生活,创作了此件大幅套色版画。作者巧妙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充分表现主题,该作品画面线条流畅,刻画的军民人物,饱满、热情,背包板车、手势表情和云彩、堤岸、工地、积雪,既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精神焕发地投入祖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之中、那紧张快干的热烈场面,又体现了当年军民互相支持团结战斗、在冰雪寒天之中所进行悲壮激战的“淮海战役”、取得著名三大战役之一伟大胜利的历史题材的深刻内涵。

2.2.jpg

2.淮海煤城(套色木刻版画、70×164cm、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于1974年

作品简介:

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79年——1990年)、参加1976年全国美展。

为体现安徽工业生产的新风貌,赖少其组织艺术家先后创作了反映工业基地发展的现实题材——淮北煤矿建设的《淮海煤城》和淮南煤矿的《淮河之晨》(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61×127cm 1979年)等大幅套色版画作品,以开阔的视角、明快的线条、强烈的对比、丰富的色彩,真实的体现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以及淮北大地、淮河两岸的山水景色和蓬勃发展的工业建设的宏伟场景。

2.3.jpg

3.陈毅吟诗(套色木刻版画、129×92cm、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于1976年

作品简介:

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79年——1990年)、参加1978年全国美展。1988年在挪威举办师松龄带队的“安徽新徽派版画挪威展”时,作为礼品赠送挪威国家政府收藏。

1960年代陈毅作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陪同各国驻中国大使、国际友人登上黄山,在“迎客松”下行走漫谈和作诗抒情,代表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赖少其在黄山写生,听说了非常兴奋、激动。因为解放战争期间,他是第三野战军司令陈毅的部下。1952——1959年间,赖少其在上海担任华东局文委委员、华东文联秘书长兼华东、上海美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负责组建华东及上海的文联、美协机构,筹办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美术馆,陈毅一段时期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很多工作得到他有力支持。

为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他的老领导陈毅元帅,赖少其以此次重要外事活动为主题,构思了作品的画面。所创作的这幅套色大版画,其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尤其突出了陈毅广交朋友、善于诗词、他身上所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特色,人物形象生动、人景水乳交融。陈毅元帅代表大国的热情好客风范和黄山磅礴神韵、苍茫云海奇松、浓郁庄重色调,都有机地融合在画面上。

2.5.jpg

4.毛主席在马鞍山(套色木刻版画、96×91cm、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于1978年

作品简介:

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79年——1990年)、参加1976年全国美展。

1958年9月20日、1959年10月29日,毛主席两次来马鞍山视察马钢,给新生的马鞍山市和钢城的干部群众带来莫大鼓舞,激发了人们大干快上建设马钢的豪情与热情。为纪念毛主席视察马钢十周年,赖少其组织艺术家创作了《毛主席在马鞍山》大幅套色版画作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弘扬马钢精神,纪念和缅怀毛主席。

2.6.jpg

5.百万雄师过大江(原名“宜将剩勇追穷寇”,套色木刻版画、164×91cm、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于1979年

作品简介:

参加1980年全国美展。赖少其带领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等中青年的版画家们,用几个月时间,从荻港乘船顺长江写生,或沿解放军渡江的路线采访,并去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观看了几千幅照片,收集和熟悉历史素材,对枪、炮、器具等实物进行素描,创作出此件宏大气魄、重大历史题材的大幅套色版画。

画面以俯览的视角,与长江宽阔江面上万船齐发遥相呼应,黄绿庄重色调突现出江面帆船渡江的庞大战役和进攻激情。近处身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顺山而行,浩浩荡荡、斗志昂扬地乘胜追击溃逃的敌人。严谨概况的图景画意再现了在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指挥下,百万大军过大江、夺取全国胜利的壮观场面和雄伟气势。

2.7.jpg

6.淮河之晨(套色木刻版画 61×127cm 1979年 木刻 纸质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作品简介:

曾布置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79年——1990年)、参加1980年全国美展、刊登于“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

赖少其带着大家每天很早去淮河边上观察空中色调的变化,同时对工地场景进行写生。创作的此幅作品,描绘了安徽省中部淮南市区中心处淮河大桥的建设场面,微露的早晨霞光,暗示着新的一天开始。淮河人民治理淮河期间,为了方便市区交通而建设跨河大桥,画面中的一座座桥墩体现建设工程的过程。两个铁塔连接电线,充当着点线距离的作用;近处的成群工人上班,清晨中正在走向工地;中景的一艘艘轮船,或带着建筑材料运向施工处,或是淮河上的货物运输;远处的城市隐约浅景,反映了安徽淮北外又一个重要煤矿生产基地的淮南风貌。此幅作品层次清楚、色彩丰富、景深开阔,整幅画面的浅灰混色主色调呈现了淮河之晨,喻意祖国经济发展并欣欣向荣的未来。

2.8.jpg

7.金色的秋天(原名“淮北大地起宏图”,套色木刻版画、167×92cm、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于1978年

作品简介:

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79——1990),参加1978年全国美展。

作品带给观众严谨、概括的视觉感受,而又富于想象的艺术形象,充满舒畅的抒情意味。画面体现地域特点,以开阔的淮北平原为背景,同时在近、远景色中,描绘了平整的农村田野和落叶的植树林带、丰收后的金色秋粮和将过冬的绿色小麦,以及雪白的棉花、勤劳的农民、整排的房屋,点缀着安徽新农村的风貌。

粗犷有力的刀痕,留下了浓厚的刀木韵味,而丰富色彩的构图,又显得更高雅、隽秀,达到了画笔无法表现的审美效果,充分展示版画家们浪漫主义手法和社会现实题材有机融合的艺术特色。

2.9.jpg

8.丰收赞歌(原名“大别山下”,套色木刻版画、109×90cm、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于1979年

作品简介:

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79——1990),参加1979年全国美展。

此幅作品的图景结构显示浓厚粗旷的刀削木味,以大面积的柠檬黄为主色,蓝、绿冷色调陪衬,近景朱红点缀,色彩醒目、对比强烈的画面,充分烘托出皖西大别山区大型水利工程修建后,农民秋天丰收喜悦的欢快场面,艺术地概括并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发展的火热场景。

(三)版画家专题

1.赖少其

3.1.jpg3.2.jpg

2.郑震

3.4.jpg3.5.JPG

薄暮时分   44×48cm   1979年

3.张弘

3.6.jpg3.7.jpg

雨后   51×29cm   1962年

4.周芜

4.1.jpg4.2.JPG

打场   28×37cm   1956年

5.师松龄

4.3.jpg4.4.JPG

蓬莱雪景   30×22cm   2001年

6.陶天月

4.5.jpg4.6.jpg

新安江畔 25×49cm   1968年

7.林之耀

4.7.jpg4.8.jpg

春闹淮河   56×46cm   1980年

8.易振生

5.1.jpg5.2.JPG

凯歌入云   65×52cm   1979年

9.赵鸿恩

5.3.jpg5.4.jpg

供销社的新货   31×37cm   1964年

10.冯金昌

5.5.jpg5.6.jpg

佛国九华山   65.5×45cm   1980年

11.洪明道

5.7.jpg5.8.JPG

邻居   42×51cm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