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交流 >>交流展览

弘扬传统文化·喜迎新春佳节——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2021年春节期间展览之三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3日
手机扫码分享
引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丰富春节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在春节期间将展出入选文旅部的三个精品项目,缅怀和纪念以赖少其为首的徽派艺术家的杰出成就和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所做无私贡献,同时展示赖少其艺术馆(2005—2020年)建馆15年来重点活动和良好业绩,结合当下疫情防控形势,艺术馆将开展线上线下同步展览的方式,对观众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文化艺术的综合教育。


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项目——笔墨传承——新安画派、黄宾虹、赖少其艺术渊源研究展”(之一)

0.1.jpg

摘要:本篇的主要内容为赖少其临摹新安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和简介,以及赖少其有关新安画派的艺术观点和评论史料。

一、展览场景

0.3.JPG0.2.JPG0.4.JPG0.5.JPG0.7.JPG0.8.JPG




二、入选文件

0.9.jpg0.10.jpg0.11.jpg

三、展览内容

(一)笔墨传承

1.赖少其临摹新安画派的部分作品

赖少其着重通过有选择的临摹,加深了对新安画派的认识,同时他又加强研究并领悟其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根据该派代表性的艺术风格、画面结构及枯笔焦墨等特色,精选部分代表人物如渐江、程邃、戴本孝、汪之瑞及梅清等人作品。以对临的方式,按他们的原作大小并一丝不苟地临摹,有的如程邃、梅清作品临习多次,之后如程邃、戴本孝的又进行背临,凭记忆默写,掌握艺术技巧。

此次对比展出了代表人物的原作和赖少其临摹作品。赖少其注重领悟他们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笔墨之道,并在画上作了很多读画观感、技法点评的看法,以及临摹、学习和创作之间关系的艺术观点等题跋。

渐江

(1)渐江简介

1.1.jpg

(2)对比展示赖少其临摹渐江的作品

渐江《晓江风便图》(原作)

1.2.jpg

年代不详,28×243(CM),现藏安徽博物院。

赖少其临渐江《晓江风便图》(临摹)

1.3.jpg

1962年作,30×251(CM),现藏黄山市博物馆。

程邃

(1)程邃简介

2.1.jpg

(2)对比展示赖少其临摹程邃的作品

①程邃《深竹幽居图》(原件)

2.2.jpg

1685年作,108×35.5CM,现藏安徽博物院。

赖少其临程邃《深竹幽居图》(临摹)

2.3.jpg

1963作,65×44CM,赖少其亲属藏。

②程邃《独往秋山图》(原件)

2.4.jpg

年代尺寸不详,现藏安徽博物院。

(4)赖少其临程邃《独往秋山图》(临摹)

2.5.jpg

1964年作,91×37(CM),现藏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

戴本孝

(1)戴本孝简介

3.1.jpg

(2)对比展示赖少其临摹戴本孝的作品

戴本孝《山谷回廊图》(原作)

3.2.JPG

年代不详,165×51.5(CM),现藏安徽省博物院。

赖少其临戴本孝《山谷回廊图》(临摹)

3.3.jpg

1982年,155×49(CM),现藏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

(四)汪之瑞

(1)汪之瑞简介

4.1.jpg

(2)对比展示赖少其临摹汪之瑞的作品

①汪之瑞《空亭幽树图》(原件)

4.2.jpg

年代不详,23×49(CM),现藏安徽省博物院。

赖少其临汪之瑞《空亭幽树图》(临摹)

4.3.jpg

1971年,23×49(CM),现藏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

②汪之瑞《万壑无声图》(原作)

4.4.jpg

年代不详,22.7×49.9(CM),现藏安徽省博物院。

赖少其临汪之瑞《万壑无声图》(临摹)

4.5.jpg

1971年,23×49(CM),现藏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

梅清

(1)梅清简介

5.1.jpg

(2)对比展示赖少其临摹梅清的作品

①梅清《黄山文殊台图》(原作)

5.2.jpg

年代不详,44.5×32.5(CM),现藏安徽博物院。

赖少其临梅清《黄山文殊台图》(临摹)

5.3.JPG

1982年,43×31(CM),赖少其亲属藏。

②梅清《黄山天都峰图》(原作)

5.4.jpg

年代不详,44.5×32.5(CM),现藏安徽博物院。

赖少其临梅清《黄山天都峰图》(临摹)

5.5.jpg

1982年,43×31(CM),赖少其亲属藏。

③梅清《黄山汤泉图》(原作)

5.6.jpg

年代不详,44.5×32.5(CM),现藏安徽博物院。

赖少其临梅清《黄山汤泉图》(临摹)

5.7.jpg

赖少其临梅清《黄山汤泉图》

1982年,43×31(CM),现藏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

石涛

(1)石涛简介

6.1.jpg

(2)对比展示赖少其有关石涛的作品

①石涛《山水清音》(原作)

6.2.jpg

年代不详,103×43.5(CM),现藏上海博物馆。

②赖少其作品上关于石涛题跋

赖少其《晚凉》

6.3.png

题跋:试用石涛拖泥带水法,写之甚妙,今又进入另一境界也。己巳十一月八日于上海,赖少其。

1989年,53×48(CM),现藏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

2.赖少其有关新安画派的艺术观点

(1)赖少其在歙县博物馆藏《明程邃山水临本册》上的题签及题跋

7.2.JPG

《明程邃山水临本册》   赖少其题签

释文:《明程邃山水临本册》,赖少其。

学习资料,一九六三年夏写,一九七四年春大雪于淝滨望远楼再签。

(2)赖少其在歙县博物馆藏程邃册页上的题跋

7.3.jpg

释文:程邃号垢道人,岩寺人,长住金陵,以印名于世,为徽派有代表作者。其画更为突出,惜为印名所掩。此册乃程邃杰作。余十五年前摩之,六月留二册,一自存,一赠有泉君。今过古歙重见此册,幸名迹无恙,能无感乎!因记。己未八月二十一日,赖少其。

钤印:赖少其(白文方印)

(3)赖少其在临摹并自己收藏的《明程邃山水临本册》后的题跋

7.4.JPG

释文:程邃字穆倩,号垢远,又号垢道人。古歙人,家住岩镇。与淮安万寿祺同师陈继儒,诗文、书画、篆刻无不精究,尚气节,黄道周所重。流寓金陵十有余年,与马士英为邻居,耻不与一见。一日,士英适至程正揆室中,邃望而遁去,谓正揆日:此人眼多白,必将乱天下。虽迷信之谈,但士英后果为大奸臣,亦知人之明耶!?明亡,邃自称万历遗民,可见其真有民族气节者。邃画用枯笔干皴,余喜其粗笔苍茫浑厚,落墨不多,气象万千,此大手笔也。余习之经年,苦未能人室,惜晚生三百余年,未能拜其门下也。一九六三年夏记于肥滨较文教艺之斋,岭东老赖,立此为照。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二日,时在广州,赖少其再读无误。

(4)赖少其临摹新安画派代表人物山水画的题跋(按年代排序):

极淡而有层次,不易。程邃其能者,固法之。其。

——临垢道人《山水册》之三,1962年

学程邃极不易,功力不足耳。其于黄岳。

——临垢道人《山水册》之五,1962年

余师新安诸子,程邃以淡胜。其。

——临垢道人《山水册》之六,1962年

    渐江晓江风便图卷,其用乾隆艺林堂纸临之,甚觉心畅神驰。渐公学云林已入骨髓,吾学渐公未能形似,宜勉之勉之。其。晓江风便图,渐江为其好友吴伯炎作,石涛见之赞誉备至,此江即渐江,江上一亭,据之名为宾红亭,高塔之下为古域崖,渐江与其友常在此论诗作画。此卷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宾老生前极珍爱之,以高价售之不得,成为千古遗恨。余今摹一纸,归其故里。亦宾老之十一也。壬寅秋日再记于黄山紫云峰下,岭东老赖。

——临渐江《晓江风便图卷》,1962年

谿山无尽图。程邃自跋,周栎园藏有关仝。此图笔致神奇,令人观之神往情移,真法物也。三十年来景仰之意未曾少释 。壬戌之秋七夕既望,坐清凉寺僧舍,偶见此素,漫笔仿之。云此图原作现藏广东省博物馆,六三年春节回故里,于羊城宾馆临两本,一本为皮纸,一本为宣纸,皮纸本赠林有泉同志,宣纸本则自存之。六四年春于淝滨附记,岭东老赖。

——临程遂《谿山无尽图》(长卷),1964年

垢道人,明遗民,以印名于世,人不知其画更为杰出,惜哉。老赖。

——临程遂《山水册》之五,1974年

    程邃能以极淡焦墨,写出浩浩荡荡一湖春水,真吾师。老赖。

——临程遂《山水册》之六,1974年

    明程邃巨匠也,家在岩寺,所写山水,皆得黄山神髓。此帧所写松树与龙须草,特别生动,仿佛如梦游黄山矣。壬戌早春于申,摹一过并记。赖少其。

——临程遂《山居图》,1982年

临画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把临摹当创作与骗子何异?空论学传统,自己又不临摹,岂不也是骗子?自己不知道什么叫传统,但否定传统,这种青年岂不太狂?把一切传统当宝贝,结果害人不浅;只临摹不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容易走入邪路。我以为任何科学都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夸张。余学花鸟,以陈老莲为师;先是临摹,同时写生。学山水,笔墨学程邃、戴本孝,构图学唐寅、龚半千,同时到黄山写生;然后胸中自有丘壑。余未学黄宾虹,但像黄宾虹;近来始觉写生宜实,要虚只能在家涂鸦,不受大自然束缚,始能拔高。如此对否?敬请海内外高明指教。已巳夏于银湖别墅。赖少其记。

——临陈老莲雀石,1989年

(5)赖少其关于学习新安画派传统的部分题跋(按年代排序)

巢湖渔歌。老赖。学习传统,先求似,然后求不似,似亦不易,不似更难,生活是源,传统是流,从生活观察传统,能探其源,故知描绘生活之法,不似必矣。余乃在似与不似之间,知路途之遥远也。六三年又记。

——《巢湖渔歌》,1963年

石涛、程邃、梅清均用焦墨写山水,浑厚飘逸,奇趣横生,余用其法亦参西法写黄山,在烟雾之中顿觉有新意焉。庚申大暑初,霁山尚有细雨,浓雾初开时,在散花精舍面对窗外青山画,余记之。六十五翁赖少其。

——《云山初霁》,1980年

余用明末程邃法画黄山烟雨。六十年代初,凡能借得程氏画,则反覆临之,谢稚柳氏谓可乱真。今岁春在羊城遇张仃氏,始知也用此法,可谓同道矣。庚申五月十四日,在黄山遇雨即景写之,日记,赖少其。

——《清流急湍》,1980年

飞瀑弥空,梅清有此法,余试为之,顿觉墨沉神贻(怡)。庚申七月四上黄山,赖少其。

——《飞瀑弥空》,1980年

坐破苔衣几重泥,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渐江诗,此是真解画者。庚申五月于黄山,赖少其。

——《梦中黄山》,1980年

古人有此法亦行,古人无此法亦行,法从自然来,法乃实践之总结,我法我法,人各有法,此谓之历史。辛酉夏于黄山,赖少其。   

——《苍茫大地》,1981年

秋山积雨晚来凉,以程邃干笔渴墨之法写黄山,烟云秋雨沵空,顿觉神采飞扬,即奉兰墨,遵俦同志雅教。一九八四年三月于庐阳,赖少其画。

——《秋山积雨》,1984年

渐江一去三百年,吾以铁骨营冰霜。海青依然夹风雨,程邃而今换新装。一九八四年六月于庐阳,赖少其。

——《黄山松风阁》,1984年

干笔渴墨之法惜已失传,程邃与戴本孝继承元人,独善此法。余用以写黄山烟雨,顿觉蛟龙出岫,泉鸣峪响,气象万千矣。一九八四年秋于黄山翠明轩,赖少其整七十画并记。

——《黄山烟雨》,1984年

当你接采取传统风格时,应注重时代精神;当你接受外来影响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作谁亦不喜欢的东西。小苍兰之图,羊年夏,赖少其。

——《小苍兰之图》,1989年

3、评论史料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许多艺术大家,对赖少其的认真临习和传承精神予以高度评价(摘录)。(按人物及年代排序)

(1)谢稚柳

1.少其同志作山水,喜用渴笔焦墨,得垢道人三昧,此图遂可与之乱真,甲辰春日获观,因题,谢稚柳。

——谢稚柳在赖少其临垢道人《山村泊渔船》作品上题跋,1964年

8.1.jpg

2.少其同志于书画雅好金冬心、垢道人,故所作辄饶其趣。清初戴鹰阿与垢道人虽风格有别,然并以焦墨干笔胜。此少其同志所临,鹰阿三昧,尽收笔底,真足以乱真矣。丙辰初夏,稚柳题。

——谢稚柳在赖少其临戴本孝《山水》作品上题跋,1973年

8.2.jpg

3.传统的绘画,历来强调笔墨,正是绘画的生命线。不讲究笔墨,就失去了它的艺术性。赖少其对笔墨的追求,流派的崇尚,在清代初期绘画上,四王恽吴的画派而外,石涛、石溪、渐江、八大,这四僧的画笔,又都独立了各自的门户。而歙人程邃号垢道人的画派,与上列的画派是分庭抗礼的。赖少其所接受的是石溪与垢道人。此外,他又非常欣赏近人黄宾虹的画笔。十年前,赖少其曾寄示其所临摹的垢道人山水,深得了垢道人的笔墨旨趣,叹为乱真,他显示了对借鉴的深入研讨,从流派的实践基础上,让自己的创作脱化了它,是非常成功的。

——摘自谢稚柳的《赖少其的书画艺术》,1981年

(2)范曾

赖少其在山水画方面的导师是明末的垢道人程邃,程邃善用枯墨,然而却不失苍润,后人称他的画如“干裂秋风,春含烟润”,这八个字,实在道尽了程邃艺术的三昧,而程邃的祖师则毫无疑问的是元四大家。赖公曾有一印文曰“恨晚生三百年不能拜其为师也”,足见其对垢道人的推祟和虔敬。

——摘自范曾的《赖少其的书画艺术》,1980年

8.3.赖少其(左5)、范曾(左4)、阮波(右4)等文艺界人士合影副本.jpg

(3)唐云

1.平生我也爱程邃,老笔枯梅万壑凉。好似天都峰顶坐,天风吹酒醒诗肠。少其老兄出示其所临垢道人幅,笔气超逸,不亚原作。杭人唐云题于凤城。

——唐云在赖少其临程遂《山居图》作品上题跋,1982年

8.4.jpg

2.(赖少其)系统地研究了新安画家的作品,终为渐江、程邃、戴本孝等名家的画法和风格所吸引。除反复传摹移写戴本孝的绘画作品之外,几乎临遍了各大博物馆珍藏的程邃的画。表现在程邃作品上的“沉郁苍古,奔放老练”,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泽”的趣味,以及戴本孝的取法“枯淡”的特色,都被少其先生熔于一炉,创为新格。当然,他也临过唐寅、石溪,梅清等名家的作品,但影响最深的要算是程、戴、黄三家了。他曾经在诗中写道:“兵无武器难称雄,不学传统空唐突”。我们结合他的绘画作品仔细研讨,更加相信他在师法传统上的认真程度。

——摘自唐云的《勇攀黄山天梯的人》,1983年

8.5.jpg

(4)沈鹏

临摹是赖少其掌握传统的重要手段,一九五九年赖少其调安徽担任宣传部副部长,任职不久,偶然在歙县发现皖派篆刻家程邃的山水册页,这一发现无异打开了进一步通向传统的坦途。垢道人的干笔渴墨、苍茫简远的画风立即吸引了他,短短半年里一连临习几十遍。现在保留下来两本,是他最得意的,看过的人都说几乎可以乱真。

他珍视程邃山水册临本,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自己的创作,说由此可以看出他如何登堂入室。他认为“一张画临一次比看十次印象还深。临了领会才真切。”他用临摹的方法,广泛学习戴本孝、唐寅、龚半千、梅清等画家的技法充实自己的笔墨根底,并在创作中消化吸收。

另方面,临摹对他来说只当作登堂入室的一种手段。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原本是摹画的手段;以后发展为临习古画学习传统的一种方法。历史上中国画曾经在陈陈相因、脱离生活的风气支配下,滋长了以“流”代“源”,以摭拾古人唾余替代深入生活,临摹曾被一部分画家认为是不可取的,对如何学习传统也还有争议。但是我想这不等于全盘否定临摹,最重要的要看画家对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摆得正确与否。是以古人的笔墨替代创造,还是从创造性地再现生活出发学习古人?赖少其同志无疑属后—种态度,他没有颠倒二者关系。以下是他画上常见的题句:

“黄山是中国真正的画院。”

“吾只照实写真,未知此是何家何法。”

“古人有此法亦行,古人无此法亦行。法从实践来,法乃实践之总结,人各有法,此之谓历史。”

“我师造化,造化为我。”   

经过长期悉心体察,赖少其看出了自新安派到黄宾虹一代又一代画家的独创性技巧与客观生活之间活泼的联系。他说,古人画黄山从生活中来,我们要到传统中探出生活的源,即由古人作品中看出前代画家如何从生活出发创造笔墨技巧。他在一幅画上题道:“萧云从有此法,全从生活中来。”只有对传统技法有深切体会并对生活实景作认真观察的画家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他又说,临摹古人先求“似”,然后求“不似”。“似并不易,不似更难”,“余仍在似与不似之间,知路途之遥远也。”他的话,一如有些画家常说的学习传统要“以最大力量打进去”“酷肖原作”,然后“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取原作之精神”,差不多一个意思。

主张“人各有法”,志在独创的赖少其,一贯地尊重生活,尊重传统,尊重前人和当代人的创造成果。他那不平凡的经历,诗人的气质,战士的豪情,多方面的素养,为开辟独特的艺术道路创造了前提。他的画、诗、书法——“自有我在”,但是他未想过要把“自我”孤立于客观生活之外成为艺术作品中唯一的存在。他从掌握生活与艺术的客观规律中找到表现自我的广阔天地。

—— 摘自沈鹏的《铁打江山画图里,一点一划汗湿巾》,1982年

8.6.赖少其、沈鹏、邵宇、曾菲副本.jpg

(5)周而复

他(赖少其)在用笔方面,吸取了程邃、戴本孝的“于笔渴墨”的方法,仿佛是西洋画的木炭画;布局方面远学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近学唐伯虎、程邃、黄宾虹,可以说吸取了南北画派的所长,熔于一炉,又有自己的风格。如;《渔亭》是参照北派画法,《绿荫深处》吸收了元人的画法,有时也参照清朝萧云从“方块”的表现法。少其同志认为:“学习传统先求似,然后求不似;似也不易,不似更难。生活是源,传统是流。从生活观察传统能察其源,故知描绘生活之法不似必矣。余仍在似与不似之间,知路途之遥远也。”

——摘自周而复的《年过花甲还登高》,1983年

8.8.jpg

(6)邵宇

他(赖少其)在学习传统上,是很下一番工夫的。程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情趣,戴本孝“枯淡苍劲”的特色,都被他熔于一炉,创造了既纯厚稳健又洒脱畅朗的绘画风格。他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得心应手地尽情讴歌他所钟爱的祖国、人民和可爱的一切。

—— 摘自邵宇《赖少其的书画艺术》 1980年代

赖少其与邵宇.jpg

(7)赵朴初

50年代初,少其在黄宾虹的启发和指导下,系统的研究了“新安画派”的作品。得干笔渴墨,苍茫简远之法,又临戴本孝,取其“枯淡”之趣。其画法以师法传统为起点,又通过师法大自然使艺术得以升华。

——摘自赵朴初的《赖少其书画集序》,1992年

8.10.jpg

(8)王璜生

对古人的学习汲取,将由艺术家的卓见和才学所决定。赖少其的卓见来自于他的胆识和品味。学元人王蒙画法,一般从其缜密幽深处取意,赖少其却着眼于他的干笔焦墨之法,并一路追踪、研究程邃、石溪、戴本孝、梅清以至金冬心的渴笔表现,并将其清丽飘逸的“枯淡”变而为当代精神的雄伟博大。结构方面,赖少其研究过渐江的“方块之法”,并与唐寅、龚贤联系起来进行转换和取舍,当然,这种“方块之法”在赖少其作品中的体现,更多地来自于其自身的精神气质和大自然尤其黄山的潜心体会。他曾从黄山始信峰前的“一块石头”得到许多启发,并“反复写之”。

——摘自王璜生的《浩气来腕下,万壑皆蒸腾》,1994年

8.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