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研究 >>学术研究
丙寅变法
赖少其
一九八六年(丙寅)我定居广州,决定《丙寅变法》。
一、石涛说:“艺术随时代”。我原在安徽工作,那里有黄山,我以画黄山为主。日本称我为“黄山画派最高峰”。广州没有黄山,但也是革命名城,风光秀丽,五彩缤纷,有著名的“岭南画派”,又是改革开放的龙头。地处热带滨海,鱼产与花卉是美术的主要品种,不画是可惜的。我早年在广州美专学油画,写生是西画的特点。我特别喜欢印象派的色彩,但中国画却以水墨为主,印象派苏联称“室外光派”,是科学的。因此,我很早便在自己的作品注意及此,所谓“丙寅变法”,即在中国画基础上更多的吸收西画。为了使人耳目一新,多用“方形”构图。即便利于发挥中国画的特长(南宋马远、夏圭),也便于吸收西画技法。融合中西,这是中国前人已经用之有效的。
二、我继续用“干笔焦墨”之法作画,此法始于元之王蒙,明末清初的画家也常用此法,我到安徽后,在程邃的一册山水中得此法。与此同时,张仃同志在北京也偶然得此法。因此,我的笔是学程邃与戴本孝,但他清丽而不雄伟;因此,我在结构上学习唐寅与龚半千。我在黄山时,每每找寻便于发挥雄浑的大山为背景,当我临摹龚半千的作品之后,以西画写生之法画黄山,不仅可以如实的反呋黄山,还有自己的特别。我是学版画的,发现版画的方法——黑白对比,与中国画基本相似。我又在画法上下工夫。金农漆书与木刻有相似之处。
三、我在黄山作画时,从高山向下俯视发现:松树是一点一点的。因此,我知道西画的点彩派,是来源于生活的,最早是埃及人发现的,叫“钳细工”,我家乡也有这种用玻璃瓦片钳成的画,尤其是在屋上,又如佛山祖庙,也有这种画。我还从很多大家中得到启发:
黄宾虹说:“作画不必太像。”
吴湖帆说:“树生来不是给你作画的。”
贺天健说:“黄山每片石便可以成为一个‘画派’。”
萧尺木以方块构图,据说是受始信峰的启发。
李可染说他有两位老师,向齐白石学习反复作画——每月只画数样。向黄宾虹学习“聚点成线”,因此,他的画线条有力。还说:“减笔”不是“减景”。画贵“简练”。
四、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
毛主席把阶级斗争看作生活,未免过狭。写山水,要看真山水,写花卉,要学会写生。能写生才能反映生活,不反映生活便是死路一条。会写生,临摹不难,必须向古人学,向同代人学,向民间学,向青年学。青年不学传统,这是缺点,但胆子大,勇于创新。广州便有很多青年,以小放大,也是创新。
五、黄宾虹有两位老师,认为先要写实,要像写字一样作画;第二个老师说:“写实不易,写虚更难”。我认为:对景作画易实,写是基础。离景作画易虚,虚者艺术也。写实是基础,是手段,写虚,才能集中与夸张,是艺术,是目的。
六、画家首先是人,人有阶级属性,与政治有关。政治也是生活的集中与反映。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人民的愿望。因此,画家应关心政治。并不断提高分析事物,反映事物的能力。
当我采用传统风格时,我常常警惕自己,要“反封”,当我采取西风形式时,则警惕自己要“反资”,要有中国人的气派。
有些老干部本来思想不错,但离休以后,学画,学书法,比起艺术家还要“右”。
鲁迅先生提倡新兴木刻,只有青年和穷学生反应。但奇怪的是现在的党组织不重视木刻。学习木刻要“动员”,报纸不登木刻。
艺术家闹革命,是为了反对资本家的钱袋。但现在,不与企业家结合,艺术便不能发达。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七日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程明
网络编辑: 韩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