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研究 >>学术研究

我与军事美术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7日
手机扫码分享
文章附图

39 (1)_调整大小.jpg39 (2)_调整大小.jpg39 (3)_调整大小.jpg39 (4)_调整大小.jpg39 (5)_调整大小.jpg39 (6)_调整大小.jpg

赖少其手稿


我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一九三〇年至三六年我在广州美专念书,曾参加广州的“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与李桦先生组织“现代版画研究会”。抗日战争爆发,我把“抗日漫画木刻展览”的作品带到广西全省巡回展出,后与刘季平同志在桂林编辑《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半月刊,并与刘建庵、新波同志负责中华全国木刻抗敌协会工作。一九三九年,我以木刻家身份参加皖南新四军,不久被分配到团队负责宣教工作,“皖南事变”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后与邵宇同志越狱重回新四军。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纵队与军的宣教部长,并因领导“立功运动”,被评为“干部一等功臣”。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南京、上海(华东)、安徽担任党的宣传文艺工作,负责文联、美协的领导工作,还在上海筹建上海中国画院。我在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学习中国的绘画传统艺术,向老国画家学习国画创作方法。我曾在安徽与搞木刻的同志两次集体创作了一批大型版画,歌颂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革命英雄业绩,其中几幅布置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在我的山水画和诗词中也往往流露出战士的豪情壮志,怀念先烈的坚贞不屈;我曾刻了两方图章“七十以后归故乡”“来不及了”,以“战斗不息”自勉。下面介绍几幅作品的创作经过:

大型木刻《淮海战歌》是集体创作,参加集体创作的同志都未参加过“淮海战役”。我看了几十万民工和解放军战士共同开凿淮河新道的伟大场面,很自然地想起“淮海战役”。在我的眼里,运土车与坦克无异,因此我建议把一排排的运土车画成仿佛坦克一样;把原是秋天改作冬景,以符合“淮海战役”围困七十万敌军的伟大场面;把画的主题由开河而使人感到“我们既能在战场上打了像‘淮海战役’这样大胜仗,也能在和平时期建设好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这幅木刻,后来被评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优秀作品。

我们又集体创作了大型套色木刻《渡长江》。我们沿长江南岸从安徽荻港顺流而下到达江阴,沿途做了实地写生,又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阅了二千多张照片;把武器、旗帜、服装、马匹……都作了写生。在画面上从南京紫金山、镇江金山寺到江阴炮台,百万雄师破浪过长江,乘胜挺进江南去解放全中国。这幅画,作为军史的反映,被印入解放军的纪念画册。

《海港灯光》是一九六一年我在青岛写生后创作的版画,描写军港夜景。

丈六匹大型国画《鼓浪屿》创作过程:一九八二年春,当我来到鼓浪屿写生时,当地群众向我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厦门时是从鼓浪屿登陆的,在攻占这个高地的战斗中,曾有八百余名战士牺牲人民称之为“英雄山”。我听后心潮澎湃,产生了要画一幅大画来纪念这批为国捐躯的烈士的激情。我先用丈二匹宣纸画了一幅题名为《海上明珠》赠厦门宾馆,中共厦门市委书记陆志奋同志看后很受感动,表示要建立烈士纪念亭怀念革命先烈。一九八五年我将赴北京美术馆举办我的书画展时,又用丈六匹宣纸创作了第二幅《鼓浪屿》大画,我特地在峭壁处加重了红色,象征了当年烈士们为解放祖国洒下鲜血,并作了《海赋》词一首:“郑成功,国破家亡,焚青衣,投笔从戎,水操台尚在,海上雄风。三百年后,枪声再起,炮声隆隆,人都道:英雄山,血染山红。我此来,遥望眼,海峡两岸,渔船如梭,海阔天空,微风飘荡,楚语吴音,尽与家乡同。”以示对过去的民族英雄和人民烈士的怀念,对未来海峡两岸统一的期待。在画展开幕时,彭冲、陈丕显、张爱萍、洪学智、李耀文等老同志和我在这幅画的前面摄影留念。

国画《云岭》是描写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太平湖上行》一诗描写周总理到新四军传达中央指示方针:要新四军迅速离开皖南,向东向北发展。可惜当时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没有坚决执行这一指示,使国民党有机可乘,后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九千健儿多数牺牲。此画在展出时,很多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士见景生情,流下了怀念的眼泪,纷纷在此画前留影以作纪念。

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赖少其诗文集》,此文入编该书第305页。

注: 1988年7月2日赖少其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的演讲,原载《美术》2001年2月,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赖少其诗文集》,此文入编该书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