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于在海
2018年建军节的8月1日,威海市文登区在天福山起义纪念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暨于得水烈士文献史料捐赠仪式”,活动的安排既有特殊意义又效果很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反映当天全国各地建军节活动,以及之后山东省卫视、威海市和文登区的各类媒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报道。现将史料概况、活动过程和各类报道综合汇编,作为山东之行的历史记录及亲朋好友的纪念资料。
父亲于得水1930年代初加入党组织,发动农民建立人民武装的队伍,参加1935年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文登等四县红色暴动,失败后牺牲了很多党员和群众,他带着剩余的几十人撤退进昆嵛山区,组建了红色游击队反围剿,在群众掩护下坚持武装斗争;之后又于1937年12月,带了这支红军部队到文登县城附近,参加党领导的天福山武装起义,打响山东抗战第一枪;这个红色游击队即是起义队伍的主体,后来发展为许世友为旅长的山东八路军五旅主力团,并在后来的26、27、31、32、41五个野战军的军史上记载为最早的“红色火种”之一;同时在胶东的抗战史上,他们英勇战斗,歼灭了大量日伪军,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八十年后的今天,生活在天南地北的于得水后代几家人很难得齐聚,共同在文登区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的园林处,将于得水烈士的遗骨安放在庄严的“天福山起义纪念塔”下。从他当年打游击的昆嵛山精选山石制碑,碑面雕刻著名书画艺术家赖少其《吊于得水烈士》诗句“风狂浪拍空,雪白映青松;胸膛似石壁,处处有弹孔。一根稻草绳,道高化作龙;从此骑鲸去,虽死亦鬼雄。”遗骨周边青松长伴,就是父亲于得水回归家乡、魂系红色胶东、不忘初心的最好纪念。
我们于得水亲属于1979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举办《于得水追悼会》之后,曾向文登县委、县政府捐赠过一批于得水烈士的遗物,包括国家给他颁发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等二级纪念勋章,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和战争时期用品等。近期,又将于得水烈士相关资料整理成册,向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文登教学管理办公室、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捐赠第一批于得水烈士相关史料,包括文献及图片1034张(件),分为两个部分:
一、文献部分,包括手稿原件及实物8大类,共计632张(件),其内容为于得水及战友回忆资料及其他史料。
著名作家冯德英撰写的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的《苦菜花》中于得海团长、1979年出版的《山菊花》中于震海队长的原型,即是胶东人民武装主要创始人的于得水,此二部小说后来都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冯德英1958年受部队委派征集军史,专程到南京协助父亲于得水整理回忆录,据此作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山菊花》。我1959年手抄的父亲回忆口述原件,父亲1960年代初先后邀请李耀文、张修己、王亮等二十多位老战友座谈,当时的回忆口述记录原件等,此次即作为文献捐赠给纪念馆。
二、图片部分,各类照片11大类,共计402张。大部分照片是于得水自己整理和相册保存,包括战争年代的对敌斗争、战斗场面、战友合影、山东人民、群众活动等,以及解放后在浙江台州剿匪,在江山、舟山和杭州等各地部队建设和南京军区工作等,另小部分是他去世后有关活动、场景或记实。
此次捐赠的约60年前一大批珍贵的文献和照片,记录了父亲于得水创建红色胶东的风云岁月,反映他一生忠于党、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历史和品质。特别是体现了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下,他和人民群众相互支持所建立的血肉情感,他深有体会地说“谁把人民顶在头上,人民就会把他永远放在心中!”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今天,认识这种为人民的革命精神,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就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文登区委、区政府举办的此次活动,积极贯彻了党中央的文件精神。他们重视史料征集和捐赠,在老一代革命者亲属的支持下,认真挖掘文献藏品资源,作为以后研究红色胶东的党史军史和于得水历史参考、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实和丰富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陈列的内容,就更有益于人民群众铭记红色历史!
2018年8月8日
注:作者系于得水之子、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