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交流 >>社会展览

“文化进万家”——走进淮北师范大学•探寻版画创作之源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1日
手机扫码分享
一、走进淮北师范大学



2023年3月9日,市赖少其艺术馆响应文旅部“送文化进基层”的文件要求,继续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应邀前往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巡展和讲座活动,受到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活动展出“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木石精神·党的文艺战士赖少其革命文化事业作品文献展”的部分内容,同时重点介绍了赖少其等1960年代和1970年代在淮北创作的大幅套色版画作品。通过展览与讲座的结合,并开展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既了解到了相关专业知识,又在其中领会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岳翔(右1)主持活动,院党委书记李永胜(左2)分别介绍了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右2)和副馆长程明(左1)



▼活动现场



系列讲座之一:
(一)讲座题目:赖少其的革命文化事业
(二)主讲人:程明(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副馆长)



系列讲座之二:
(一)讲座题目:新徽派版画历程


(二)主讲人:丁远飞(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典藏部主任)


系列讲座之三:


(一)讲座题目:赖少其多个艺术领域的作品特色

(二)主讲人:魏振(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交流部主任)


▼与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开展互动,发放文创纪念品



二、探寻版画创作之源


在活动开展的同时,赖少其艺术馆工作人员还前往当年赖少其领导创作反映淮北地区工农业建设的大幅套色版画《节日的农村》、《金色的秋天》、《淮海煤城》、《淮海战歌》的创作地进行了实地探访,收集资料,发扬以赖少其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深入生活、坚持写生的创作精神。


1.节日的农村(原名“淮北变江南”)
套色木刻版画(153×91cm)


赖少其、张弘、师松龄合作于1960年。

作品简介:1959年赖少其从上海调到安徽后,任安徽省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省美协主席,省委指派他主持刚建起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装饰。他亲自组织和带领一批安徽青年版画家, 继承民族遗产精华,深入生活,创作了《节日的农村》等一批作品,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此作又名“淮北变江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以往贫瘠的皖北平原解放后的农村建设,烘托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画面中线的运用疏密得当,充分吸收了明清古徽派版画精雕细镂、线描如铁、凝重古拙的民族优秀传统。


2.金色的秋天(原名“淮北大地起宏图”)
套色木刻版画(167×92cm)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于1976年。

作品简介: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作品带给观众严谨、概括的视觉感受,而又富于想象的艺术形象,充满舒畅的抒情意味。画面体现地域特点,以开阔的淮北平原为背景,同时在近、远景色中,描绘了平整的农村田野和落叶的植树林带、丰收后的金色秋粮和将过冬的绿色小麦,以及雪白的棉花、勤劳的农民、整排的房屋,点缀着安徽新农村的风貌。

浓厚的刀木韵味,而丰富色彩的构图,又显得高雅隽秀,达到了画笔无法表现的审美效果,充分展示版画家们浪漫主义手法和社会现实题材有机融合的艺术特色。


▼艺术馆工作人员在版画《金色的秋天》创作地萧县郭庄社区收集素材,受到郭庄社区的热情接待



▼郭庄村史馆内陈列的版画作品《金色的秋天》



▼郭庄现貌



3.淮海煤城
套色木刻版画(70×164cm)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于1974年。

作品简介: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79年——1990年)。为体现安徽工业生产的新风貌,赖少其组织艺术家前往煤矿工地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创作了反映工业基地发展的现实题材——淮北煤矿建设的《淮海煤城》等大幅套色版画作品。

作品以开阔的视角、明快的线条、强烈的对比、丰富的色彩,体现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场景,以及淮北大地、淮河两岸的山水景色和蓬勃发展的工业建设。火红的色调、宏伟的场面与毛主席的诗词有机结合,使人热情澎湃。


▼艺术馆工作人员在版画《淮海煤城》创作地淮北电厂旧址收集素材



▼煤城今貌



4.淮海战歌
套色木刻版画(107×91cm)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于1974年。

作品简介:曾布置人民大会堂安徽厅(1979年——1990年)和国防部外事厅。为宣传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和解放战争胜利45周年,文革中身处逆境的赖少其主动组织中青年版画家,克服困难条件,深入淮海两岸体验生活,创作了此件作品。

以下摘自赖少其文章《我与军事美术》:

大型木刻《淮海战歌》是集体创作,参加创作的同志都未参加过“淮海战役”。我看了几十万民工和解放军战士共同开凿淮河新道的伟大场面,很自然的想起:“淮海战役”。在我的眼里,运土车与坦克无异,因此我建议把一排排的运土车画成仿佛坦克一样;把原是秋天改作冬景,以符合“淮海战役”围困七十万敌军的伟大场面;把画的主题由开河而使人感到“我们既能在战场上打了像‘淮海战役’这样大胜仗,也能在和平时期建设好我们社会主义祖国。



▼艺术馆工作人员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参观学习,深入体会到“淮海战役”和“治理淮河”是通过军民密切合作取得的伟大胜利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魏振

页面编辑:韩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