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特展 >>线上展厅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根据上级部门防疫控制的指示,公共场所均临时闭馆,为减少人员流动和聚积,所有住宅小区、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广大市民应要求宅家保护自己,无法外出参观展览。赖少其艺术馆作为合肥市政府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名人纪念馆,在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下,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和推广宣传意识,开辟线上展厅模式,以丰硕成果丰富不出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今年线上展厅的活动主题
生命的辉煌·纪念赖少其诞辰105周年(1915-2020)
着重反映赖少其近七十年曲折生涯所涉及中国近现代政治和文化历史上系列重大事件,他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他多个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学术地位,对广大观众加强爱国主义和文化艺术的综合教育。
春华秋实·纪念赖少其艺术馆建馆15周年(2005-2020)
回顾赖少其艺术馆不平凡的发展过程,着重历年举办重要活动的主要成果和广泛影响,以及在多方面工作中所取得的学术性、史料性和专业性并重的良好业绩,反映合肥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就。
第一期上篇内容主要是:赖少其年谱简编及珍贵历史照片(之一),赖少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兴木刻运动时期创作的木刻作品(之一),赖少其与鲁迅、许广平往来信件(之一、之二),以及赖少其1930年代发表关于版画的研究文章等。
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
2020年2月22日
一、生平简介
(栏目编者:程明)
赖少其年谱简编(之一)
1915年 乙卯 1岁
广东省普宁县流沙镇赖少其旧居
1927年 丁卯 13岁
就读于普宁弥高高等小学。受班主任、中共地下党员李天海影响,接触进步思想。后从张伯封学习古文诗词。
张伯封
1929年 己巳 15岁
考入陆丰县龙山中学简易师范班。
陆丰县龙山中学旧址
1931年 辛未 17岁
冬,美术教师彭某建议报考美术学校,至广州,进尺社美术补习班学习绘画。
1932年 壬申 18岁
秋,考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第十一届西洋画科。
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旧址
1934年 甲戌 20岁
在班主任李桦的影响下,开始学习木刻。
【编者按】1934至1939年,赖少其积极投入新兴版画运动,创作大量木刻并撰写了许多论文。
木刻经验谈(赖少其/文) 1934年
6月19日,李桦、唐英伟、赖少其、刘崙、陈仲纲、胡其藻、张影、潘业等发起的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简称“现代版画会”)成立。
1934年,现代版画会部分会员合影
12月,编译《创作版画雕刻法》由上海形象艺术社出版,为国内第一本介绍日本版画技法的译著。印行诗画集《诗与版画》。
《创作版画雕刻法》
《诗与版画》封面
1934年12月17日出版《现代版画》第1集(封面)
1935年 乙亥 21岁
1月,北平平津木刻研究会主办“全国木刻联合展”,其中有现代版画会选送的李桦、赖少其等的作品160件。
1月18日,鲁迅回复赖少其去年年底致信,肯定他版画创作的成绩,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
【编者按】自1934年12月至1936年9月10日,赖少其曾经11次致信鲁迅,鲁迅曾经回信7次。鲁迅回信现存1935年1月18日、6月29日、7月16日、7月24日、8月18日五封,赖少其致信现仅存1936年9月10日一封,今藏北京鲁迅博物馆。
6月29日,鲁迅回复信赖少其5月28日致信,指出:“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1935年6月29日,鲁迅致赖少其信(部分)
【编者按】鲁迅这句话,对于赖少其一生具有深刻影响,后来他称之为“木石精神”,并将“木石斋”作为自己的室名。
7月,手印木刻集《失业》。
10月,与同学潘业、陈仲纲举办“木刻三人展”。徐悲鸿途经广州,参观展览并给予勉励。
赖少其(左)与徐悲鸿在“木刻三人展”上合影
当选为广州市美学生会主席,参加由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秘密读书会”(后改组为 “国际问题研究会”)。自今年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创作大量反映抗日救亡的木刻作品。
赖少其(左)与徐悲鸿在“木刻三人展”上合影
当选为广州市美学生会主席,参加由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秘密读书会”(后改组为 “国际问题研究会”)。自今年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创作大量反映抗日救亡的木刻作品。
《自祭曲》封面
7月,现代版画会主办“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在广州首展。赖少其选送作品14件。
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留影
秋,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毕业。
11月8日,参与发起的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并在成立宣言上签名。
《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宣言》(局部)
1937年 丁丑 23岁
2月,与萧殷自广州至上海。将鲁迅复信五封寄呈许广平。在上海滞留半年左右,只身返回广州。
1937年2月,赖少其致许广平信
10月,现代版画会举办“抗日木刻展”,上海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主办“中华全国漫画抗敌展”巡展广州。11、12月,由赖少其携带上述两展二百余幅作品,赴广西巡回展出。
“中华全国漫画抗敌展览会”宣传页
二、代表作品
(栏目编者:丁远飞)
赖少其版画艺术(之一)
选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兴木刻运动时期,赖少其创作的部分木刻代表作品。
(一)简述
赖少其(1915-2000年),是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赖少其193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六十至七十年代,创建“新徽派版画”,为中国近现代版画艺术的创始人之一。
1934年,在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下,赖少其与李桦等在广州共创“现代版画创作研究会”,出版“现代版画”等集刊,是“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和学生运动的主要成员。
1936-1939年,赖少其先后在广东、广西、武汉、桂林等地,参加全国抗敌木刻协会、组织抗日救亡木刻流动展览、主编抗战刊物。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大量“面向大众、勇于战斗”的优秀抗战木刻,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诗与版画》和家喻户晓的《抗战门神》等革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充分反映危难深重的祖国和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激励和鼓舞劳动民众的对敌斗志,曾被鲁迅先生所称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
(二)作品
选登赖少其1934-1936年在广州创作的木刻作品。他当时寄给鲁迅先生近百件作品及文章,现在大部分木刻作品及文章收藏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有关文章及少量木刻作品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均为国家二级文物。
鲁迅先生(静物) 12.1×15.9cm 1934年
请看殖民地的壁画 13.7×8.8cm 1934年
苦旱与兵灾 18.9×16.6cm 1934年
債与病 12.5×16.5cm 1934年12月
苦旱与兵灾 18.9×16.6cm 1934年
債与病 12.5×16.5cm 1934年12月
卖女 9×9.3cm 1934年12月
鸡贼 21×13.6cm 1935年9月
饿 21.8×12.6cm 1935年10月
饿 21.8×12.6cm 1935年10月
殖民地狩猎图 9×14.8cm 1936年4月
华工 12.8×10.5cm 1936年4月
《自祭曲》之一 12×9.4cm 1935年5月
装饰画 8.7×12.8cm 1935年11月
枷锁 13.3×10.5cm 1935年11月
怒吼着的中国 11.5×11.5cm 1936年5月
认识了民族的敌人 14.1×10.5cm 1936年7月
青春 13.7×12.1cm 20世纪30年代
三、文献史料
(栏目编者:程明)
(一)赖少其与鲁迅、许广平往来信件
1935年至1936年,赖少其与鲁迅先生往来通信共有七封,现存六封,其中鲁迅致赖少其信五封,赖少其致鲁迅信一封;此外,赖少其于1937年致许广平信两封。以上八封信件现均收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此篇选编两封。
少其先生:
寄给我的诗与版画,早收到了,感谢之至,但因为病与忙,没有即写回信,这是很抱歉的。
那一本里的诗的情调,和版画是一致的,但版画又较倾于印象方面。我在那里面看见了各种的技法:病与债是一种,债权是一种,大白诗是一种。但我以为这些方法,也只能随时随地,偶一为之,难以多作。例如债权者,是奔放,生动的,但到光明来临了那一幅,便到绝顶(也就是绝境),不能发展了。所以据我看起来,大约还是送行,自我写照(我以为这比病与债更紧凑),开公路,苦旱与兵灾这一种技法,有着发展的前途。
小品,如比美之类,虽然不过是小品,但我觉得幅幅都刻得好,很可爱的。用版画装饰书籍,将来也一定成为必要,我希望仍旧不要放弃。
有寄张影先生的一封信,但不知道他的地址,今附上,先生一定是认识他的,请转交为荷。
专此布达,即颂
时绥。
鲁迅
一月十八夜
2.鲁迅致赖少其信之二 1935年6月29日
释文:
少麒﹝其﹞先生:
五月二八日的信早收到。文稿,并木刻七幅,后来也收到了。
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另﹝零﹞碎事,就是为此。
“连环图画”确能于大众有益,但首先要看是怎样的图画。也就是先要看定这画是给那﹝哪﹞一种人看的,而构图,刻法,因而不同。现在的木刻,还是对于智识者而作的居多,所以倘用这刻法于连环图画,一般的民众还是看不懂。
看画也要训练。十九世纪末的那些画派,不必说了。就是极平常的动植物图,我曾经给向来没有见过图画的村人看,他们也不懂。立体的东西变成平面,他们就万想不到会有这等事。所以我主张刻连环图画,要多采用旧画法。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那篇《刨烟工人》,写得也并不坏,只是太悲哀点,然而这是实际所有,也没法子。这几天我想转寄给良友公司的《新小说》,看能否登出,因为近来上海的官府检查,真是严厉之极。还有《失恋》及《阿Q 正传》各一幅,是寄给《文学》去了,倘检查官不认识墨水瓶上的是我的脸,那该是可以登出的。
专此布复,并颂
时绥。
迅 上
六月二十九日
再:附上给唐英伟先生的信,因为把他的通信地址遗失了,乞转寄为感。
又及。
从民族精神说到明清木刻
赖少其
一个人当在忙碌的时候,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快,但静下一想,就会心惊肉跳,光阴匆匆的过去,事业是一点也没有完成,那时只有摇头叹息,这是人情之常,我是俗人,那能跳出俗例?第二回半年展将开幕了,算起来正是整整一年,“在这一年中啊,你所做的对于社会有何益处?”这一问,我要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管他去啦!”这算是自己安慰自己的糊涂话。
无论如何我还是新不得,給一般思想跳越的青年看来,至少要视为老朽。无疑的,一个青年人为什么老要说什么“民族精神”,有屁用?人家正热衷苏俄法兰西的木刻,你又说什么“明清木刻”?不是老朽才喜欢那个吗?该死!
你若果想打我的嘴巴,那么,最好是先明白究竟什么是明清木刻?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硕果,从艺术中可以估价文化的程度;每个民族的失了这一点,不但艺术品全无价值可言,若是民族忘记自己的艺术,去极端窃取。模仿他国民族的艺术,简直这个民族是站在极危险的地位;因为他对于自己的民族已失了信仰心,以为比不上其他民族。艺术的领域很广,衣食住行都有关系,现在拭拭眼看一看中国的现状,什么不是在□□破灭?以为凡是“洋”的都是好的东西,房子要“洋”,衣服要“洋”,恨不得自己的面貌身材也“洋”化了。□□□有这个危险的倾向,渐渐走进“□□”里。他人有好的地方我们固然可以学他,但是连那坏的地方也学了,这未免是笑话?!
在国际上说:中国的古代木刻未必没有相当的地位!祖宗的□□我们要拿他来用,这是应该的事;你若果对于这一点发生怀疑时,那么老你的驾到会场来,看一看我们所搜集到的明清木刻。在这几十部古籍中,虽然不能代表明清木刻的全部,但总能得到一点痕迹;这我敢相信。
明刻十竹斋——这是一部很难得的枝(版)本,包括书画、笔墨、果谱、翎毛等,分为兰谱、竹谱、石谱、梅谱八帙;每一花一草,墨有浓淡,笔有抑扬,极天真活泼,仿佛胜于手写;其奥妙者,色彩色(画)花鸟,优美,艳丽,几无可与匹!在这部画谱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木刻印刷的精美,雕刻的灵活,况且色彩历久不变,此皆好处。但是意在模拟笔划,致失掉木版的优长,这是缺点。然这个缺点差不多是免不了的,举凡“复制木刻”都是这样。
明刻方氏墨谱——中国的艺术差不多十之五六是文人的玩具,但中国的文人又是“多愁善病”的,所以有人说:因此中国没有伟大的艺术,仅是一些小品,抒情之作,这也许是真的;但是这部“方氏墨谱”恰正能够完全表现出这意思,其中所刻老是什么“玉”,什么“云”,什么“龙”,“凤凰”之类。取材无大可取,但刻法矫健质朴,颇饶木味,“别出一格”,亦甚可喜。
清刻於越先贤像传赞——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木刻参考书,本来中国画是文弱的,如上所说:但是看到这一部时却与前反,是雄壮的,有力的,不是粗俗,却是优雅,在那流利的线条,以及跳脱的结构中,会使你神往!至于每个人的“人体解剖”虽未必对,但看起来倒很自然而表情十足,竟有超越笔画的地方。如激昂,沉静,深思,苦闷,悠娴……等表情,在八十幅画面上无一不有,无一不恰如其当。看至此,益信我言,每一民族的艺术要各有其民族精神的表现,然后才能称为伟大,“於越先贤像传赞”其例也。
清刻列仙酒牌——这部画籍与“於越先贤像传赞”如同出一手,价值在伯仲间;但前者好像较为强烈,后者比较近于优美,就刻工而论,后者更胜于前。以其中“老子“一页而言,见者无不叹为“神工鬼斧”。须发处,不似笔划,我以为刻工“别出心裁”。至“郭璞”一页,衣服褶纹,极其生动,做沉思状,若策划计谋然,叫绝。“张道陵”一页中,却与前者不同,大凡“静”的表现必用直线,“动”的表现必用曲线;而“张道陵”是动的表现,所以衣服全与前者相反,须发纷飞,栩栩如欲驾云去,其表现之佳妙,誠少见者。
清刻剑侠传——此为光绪年间版。比前二册,当较逊。但面部的表情,也有独到处:如“水先生”是果敢的表现,“潘房”见沉思多谋的表现,“头陀僧”是面恶而心惠,“行者”是身穷而志高、“李鉴青”眼若无人,“青邱子”洋洋得意皆能惟妙惟肖,趣味横生。
清刻红楼梦图咏——写尽男女私情的红楼梦,笔墨的生动,词句的优美,描写的深刻,人皆知之。但是看到这部红楼梦图咏时,虽觉优美处能够表现,但书中那深刻的描写却未能表现得出。把黛玉的面貌刻成和宝钗一样——不,完全一样!全部的美人中,若不是写着名字,恐怕个个都可以说她是黛玉,也可以个个都说她是宝钗。不过线条的灵活美丽,精巧优秀,也是我叹服。
还有一套“石刻十八罗汉像”,面部的表情,衣服的皱褶,花纹的排列,以及所有的结构的变化,都臻好处,豪放,壮强,生动,活泼,不能形容其人物之万一。
清刻芥子园画传与十竹斋相似,故不赘述。
中国从事木刻的木刻画家,鉴赏中国木刻的群众!!只是一面的觉悟,实无补于大局!我们为什么这样胆小?难道凡是自己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不错,俄国的木刻很雄壮,那雄壮地方我们尽管可以去学习,法国的木刻很华丽,华丽也可以去学,但是,不能够好像小孩子一样见人家东西好玩砸抢了回来哭着说是自己的!何况自己还有好的东西不玩!醒过来罢:
自己有好的东西我们要拿来用,
人家有好的东西我们应该去学,
把两者的好处合起来才算聪明!
愿大家这样,现代中国的木刻有希望了!
一九三五,六,十一夜于广州
摘自《广州民国日报》——《艺术》第五十八期,1936年6月15日第四张、第三版至第四版
资料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于在海
图文:丁远飞 / 魏振 / 方磊 / 程明 / 韩明铭 / 王银凤
制作:程明 / 韩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