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特展 >>线上展厅

线上展厅·公共教育——赖少其艺术馆系列展示活动(第六期·中)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7日
手机扫码分享
本期主要内容是:赖少其年谱,“全集出版概览”刊登简介版(之六)(1966年-1979年)及历史图片、赖少其的藏书票作品、赖少其1970年代在安徽时期合作创作的大幅套色版画作品(之一)、赖少其篆刻作品(之一)、赖少其1970年代文章、2014年文化部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参古悟道·融西求新——赖少其花鸟画艺术精品展”概览及2020年专题展“生命的辉煌——纪念赖少其诞辰105周年·《赖少其全集》出版·作品文献展”概况等。


三、文献史料

(栏目编者:程明)

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赖少其20世纪70年代撰写的部分文章汇编

 

四、专题展览

(栏目编者:魏振)

(一)入选“文化部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全国入选41家)——“参古悟道 ·融西求新 —— 赖少其花鸟画艺术精品展”

1、入选文件

1_调整大小.jpg3_调整大小.jpg2_调整大小.jpg4_调整大小.jpg

2、展览概况

共展出相关作品110件,文献资料70余件。展期2014年9月18日-10月31日,共展出44天,观众量约2.5万人次。

3、展览前言(时任中共合肥市委副书记 凌云(现任合肥市市长))

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精心策划的《参古悟道· 融西求新——赖少其花鸟画艺术精品展》,入选“文化部2014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通过大量花鸟画作品展示和《赖少其花鸟画集》的出版,体现了展览的主题性和学术性,充分反映赖少其在花鸟画艺术方面的学识造诣和作品特色。同时,该馆认真贯彻文化部“加强公共教育、推广和宣传”及馆藏作品“资源共享”和“交流展览”的精神,在展览中开展了多项专题活动,并远赴黑龙江省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文化交流,在办展中充实和丰富花鸟画展品内容,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赖少其艺术作品给广大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予以思想启迪和艺术引导,给更多社会大众带来美好的知识趣味和精神享受。

希望通过赖少其花鸟画艺术展活动的成功举办、对赖少其花鸟画作品的观赏和艺术创作的研讨,让更多的书画界人士了解他对当代中国和安徽文化艺术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共同推动传统书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引导广大观众和青少年一代了解美术知识,热爱书画艺术,积极促进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

4、观摩仪式

10月21日,召开了展览观摩式,邀请省及市宣传文化部门及美术机构的领导和文艺界人士,省内各市美协主席、画院院长及学者、赖少其亲属等约90人参加。

1.1_调整大小.JPG1.2_调整大小.JPG

▼时任合肥市文广新局局长 罗平主持开幕式

1.3_调整大小.JPG


▼安徽美术出版社副社长 马晓芸介绍《赖少其花鸟画集》出版情况

1.4_调整大小.JPG

▼安徽省美协名誉主席 鲍加致辞

1.5_调整大小.JPG

▼四川当代美术馆馆长 谢飞致辞

1.6_调整大小.JPG▼赖少其女儿、广州艺博院赖少其艺术馆名誉馆长   赖晓峰致辞

1.7_调整大小.JPG▼时任中共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钟俊杰致辞

1.8_调整大小.JPG▼钟俊杰部长与时任安徽省美协主席张松共同为展览鸣金开幕

1.9_调整大小.JPG▼部分嘉宾合影

1.10_调整大小.png

5、学术研讨

观摩式后,举办主题为“传承创新·高雅意逸 —— 品读赖少其花鸟画”学术研讨会。

注:研讨会发言摘录详见本期第六专题“学术研究”栏目

2.2_调整大小.jpg

6、图书编辑与出版

编辑出版《赖少其花鸟画集》和《赖少其花鸟画精选本》

2.3_调整大小.jpg2.4_调整大小.jpg

7、展览场景

1)展览外景

1.2_调整大小.JPG1.1_调整大小.JPG2)专题一:“传承 —— 师法名家,深悟传统”

1.3_调整大小.JPG1.4_调整大小.JPG3)专题二:“生活 —— 源于生活,百花齐放”

1.5_调整大小.JPG1.6_调整大小.JPG4)专题三:“造化 —— 勇于探索,融西求新”

1.7_调整大小.JPG1.8_调整大小.JPG5)专题四:“归真 —— 奋斗不懈,华彩神韵”

2.1_调整大小.JPG2.2_调整大小.JPG6)专题五:赖少其有关花鸟画创作的文献史料

2.3_调整大小.JPG2.4_调整大小.JPG2.5_调整大小.JPG2.6_调整大小.JPG7)专题六:赖少其生平陈列

2.7_调整大小.jpg2.8_调整大小.jpg

8、公共教育

召开专题座谈会,组织社会机构、大专院校艺术专业和中小学师生、幼儿园、美术爱好者参观、现场临摹以及开展赠书活动等8场系列活动。

注:详情请观看本期第七专题“公共教育”栏目。


9、配套展览(按时间顺序排列)

1)艺术馆与全省有数千名成员的安徽省青年美协合作举办系列活动之一 :“安徽省青年花鸟画家作品展”(9月28日—10月7日),省内各地评出的29位作者作品,同时,作品均配有“创作感悟”的展板,倡导青年一代继承中国花鸟画传统技法。

3.1_调整大小.jpg3.2_调整大小.JPG2)艺术馆联系合肥团市委下属的合肥市少年宫,分批安排该宫下设二十多处教学点的四五千名少年儿童临摹赖少其花鸟画作品,并评选出优秀作品,于10月10日——10月19日举办“向赖少其致敬——合肥市少年宫儿童花鸟画专题教学展”。

3.3_调整大小.jpg3.4_调整大小.jpg3)艺术馆与安徽省美协共同组织举办“安徽省花鸟画名家邀请展”(10月21日——10月31日),展出当代安徽省25位花鸟画名家作者作品,同时配有作者的“创作感悟”,展示了安徽花鸟画创作的现状和新貌。

3.5_调整大小.jpg3.6_调整大小.JPG

10、对外交流

注:详情请观看本期第八专题“交流活动”栏目。

1)2014年7月8日-8月18日,赴黑龙江美术馆举办展览,充实“花鸟画专题展”的内容。该馆反映每天的参观量达1000人次,尤其是观赏和临摹花鸟画的群众特别多,是该馆所办展览中效果最好的一个。

4.1_调整大小.png2)2014年11月25日-12月15日,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交流展,充实了“花鸟画专题展”的内容。陕西省美术界人士、西安美院师生和社会观众参观人数很多,约有1万多人次,反映是该省不多的好展之一。

4.2_调整大小.png3)2014年12月26日—2015年1月15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大将手笔·家国情怀—赖少其艺术回顾(国家图书馆)展》,并专门充实了“花鸟画专题展”的内容。

4.3_调整大小.png

11、验收评审

2015年1月8日,于在海馆长赴北京参加文化部艺术司召开的“文化部 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项目总结汇报会”。

4.4_调整大小.jpg

(二)2014年度其他活动概览(相关图片略)

1、4月9日—15日,举办由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中葡艺术家协会、肖峰、宋韧艺术馆和浙江省当代油画院主办,艺术馆承办的“旅葡画家叶培荣书画展”。

2、7月25日—8月1日,由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合肥市文化馆承办的“鱼水情深·文化惠民全市文广新系统书画摄影展”在艺术馆举行。

3、8月23日—24日,在艺术馆举办“2014李晓明工笔牡丹巡回展”。

4、11月3日—5日,在艺术馆举办“鱼水情—合肥市第三届双拥书画艺术展”。

5、11月7日—9日, 在艺术馆举办“伟炬杯建国六十五周年全国书法美术精品展”。

6、11月12日—15日,在艺术馆举办“庆祝国庆65周年暨铁军书画社成立5周年书画展”。

 

五、往事回顾

(一)专访富华。                         

(编者:方磊)

2016年11月6日,广州艺术博物院赖少其艺术馆名誉馆长、赖少其之女赖晓峰,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以及谢力文、丁远飞、李楠等一行在上海专访富华,向其征集涉及赖少其的文献史料。富华回忆了赖少其于1950年代在上海时期的工作情况。

▼赖晓峰(右3)、于在海(右2)、谢力文(右4)专访富华(左1)

1_调整大小.JPG▼富华(右3)与众人合影

2_调整大小.JPG

富华(1926—),满族正蓝旗人,祖籍东北长白山,故自号“长白山人”。擅长中国画。青年时期,投身新四军,从事地下斗争和组织学生运动;1953年,师从花鸟画名家江寒汀;1956年,他参与筹建上海中国画院;1965年,筹建上海油画雕塑室(即今上海油画雕塑院);1978年,创办上海民间艺术社团海墨画社。富华从虚谷上人的画艺中汲取了诸多养分,他的中国画线条简洁,表现力丰富,画面笔墨纯厚,赋色典雅。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推选赖少其为主任委员,傅抱石、潘天寿、唐云等13人为委员,党员吕蒙、涂克、富华等协助筹备,富华任党支部书记兼筹委会秘书长。在短短两个月之内,富华和其他委员拟出了一大批必要的文件草案,如《上海中国画院实施方案》《关于画院院长与副院长酝酿提名的报告》《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副院长、院务委员会以及行政工作人员名单》《画师与助理画师名单》等,共同搭起了上海中国画院的基本框架。

同年9月,赖少其给富华去信,说明上海中国画院应建立档案制度,强调要求党员专人保管。同时信中还涉及赖少其积极调动傅抱石参与筹建上海中国画院的史实。

▼赖少其致富华的信件

3_调整大小.jpg

释文:

傅抱石先生地址:南京傅厚岗六号

富华、白蕉同志:画院应建立“档案”,将重要文件编号保存,指定一位党员保管,切不可混乱,以免将来查对失据。

附上南京师范学院调傅抱石先生来画院工作文一件,望切实保存勿失为荷。我已写信告知他本人。每月薪给你们照发否?是否已和他本人联系?即日,敬礼。

赖少其
九月二十六日

 

1978年,赖少其与富华合作《待到山花烂漫时》,赖少其画梅,富华作兰草及山石,赖少其题“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九七八年秋于淝上,赖少其、富华作”。钤印 :赖少其(朱文方印)、富华(白文方印)、今胜昔(白文方印)

▼《待到山花烂漫时》,纸本设色,129cm×299cm,1978 年,安徽省图书馆藏

4_调整大小.jpg

1984年,由富华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虚谷画册》,画册名称便是富华邀请赖少其题写的。

▼富华珍藏至今的《虚谷画册》

5_调整大小.JPG
▼赖少其题写的《虚谷画册》封面与封底

6_调整大小.jpg7_调整大小.jpg

2017年9月14日,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木石传真——赖少其文献作品展”,富华出席开幕式。

▼展览开幕式前,富华(中)与于在海馆长(左2)畅谈

8_调整大小.JPG▼富华(前左3)在展览开幕式上

9_调整大小.JPG▼富华(左1)与陈佩秋(中)、林曦明(右1)在展览开幕式上

10_调整大小.JPG

(二)韩瀚文章《急迫的赖少其》。

(编者:程明)

注:1976年4月,《人民中国》编辑、诗人、作家韩瀚先生至合肥拜访赖少其,之后写下了这篇回忆文章。

11_调整大小.jpg

急迫的赖少其

少年时代读《鲁迅书简》,发现书简中有六封是写给赖少麒的。注文告诉我赖君是广州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他作版画,又写诗和小说。他把自己的作品寄给鲁迅,鲁迅在信中跟他讨论创作的得失,为他介绍发表的地方,还替他转寄稿费。
鲁迅是我心目中高山仰止的人物。因此,我很羡慕这位赖君,埋怨自己生得太晚。我对这几封信读得很仔细,有些内容一直记在心里,记得鲁迅说他的小说《刨烟工人》写得太悲观,然而是实际所有。鲁迅把它介绍给一本杂志,但告诉他近来官府检查严厉之极,不知能否刊出;还记得他在一幅木刻中把鲁迅头像刻在墨水瓶上。鲁迅说倘若检查员看不出墨水瓶上是他的脸是可以登出的。鲁迅还希望他在木刻中多采用旧画法,不然一般民众看不懂……
最让我牢记不忘的是鲁迅在一封信中说过这样的话——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垒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我想,直接接受这番教诲的赖君是会照着做的。我也准备照着做。
若干年后,我知道了曾经在华东主持美协工作后来又到安徽做宣传部副部长的赖少其就是《鲁迅书简》中的赖少麒。他已经是颇有名气的木刻家。我不曾接触过他,他的作品也看到得很少,但有关他的消息我总喜欢留意。 

大约是七十年代初,一位美术界的朋友在我面前谈起赖少其,说:“赖公现在画国画了。”他还答应帮我求赖的作品。
这位朋友倒是说到做到,不久便把一幅赖作送到我家,尺幅不大,画的梅花,乾枝细蕊,花瓣单线勾勒。我当然是很感谢的,尤其是听友人说他的处境欠佳之后,更觉得值得珍惜,虽然我只把它看作是老版画家初弄水墨的尝试之作。
我终于见到了他。那是在一九七六年的春夏之交。我所供职的《人民中国》杂志有出版鲁迅逝世四十周年纪念特辑的计划,选题之一是请十位与鲁迅有关系的文化界人士写回忆性文字,撰稿人中有宋庆龄、茅盾、周建人等。我把赖少其也列入了名单,并于四月份到了合肥。
我被人引着在合肥的商业老街淮河路上找了许久,最后走进一家银行的边门。赖少其就住在银行的营业厅上面,两间房子,住着一家老幼,局促得很,可想而知和“处境欠佳”有关。
我一向有怕见官的毛病。据我所知,赖少其虽然是艺术家,但二三十年来一直做着不大不小的官。在同他见面之前,我一直在想:将要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文化人,还是一位首长?
初次见面,差不多谈了整整一个上午。从陈老莲谈到徽派版画,从弘仁、凫残谈到黄宾虹、林散之。谈到他自己,他说他在学国画,拿出了他临摹的程穆倩的焦墨山水册页给我看,还有唐六如的青绿山水,他也在临。他说是五十年代初在上海有机会接触到黄宾虹先生.他对中国画的兴趣可以说从接触黄老先生之后开始的。但自己用功不勤,毫无建树。现在想学,深感来不及了。他的一方闲章上就刻了“来不及了”四字。每每钤于画角。有一幅对联是他自己写的——

望崦嵫而勿迫

恐鸳鸯之先鸣

记得是鲁迅集屈原《离骚》句,似乎也是表现这种“来不及了”而又壮心不已的急迫心情。

我们又谈起鲁迅先生。他拿出神州国光社出的红布封面的《鲁迅全集》,把迅翁写给他的信念给我听。他说起李桦先生,当年是李桦先生教会他作版画,是李桦先生把鲁迅介绍给他。
我把《人民中国》约他写文章的事告诉他。按说,一篇短文对一个从鲁迅时代就开始发表各类作品的人来说,是极为寻常的事。而此时,他情绪上却立刻作出强烈的反应。被无端剥夺了发表权十年的他,很愿意写这篇文章。但是,他说;“这事你先找省革委会去谈,看他们同意不同意我写。”
我到省革委会找到了这方面的负责人,被告知:“不行。”理由呢?“叫赖少其写这种文章就等于宣布他解放。可是他的历史问题还没作结论。”我当然不能就此罢休,提出要见省革委会的主要负责人。经过诸多唇舌,争来一线希望,由他们向上级请示,要我两天后听消息。
我心情有些沉重,我料定两天后的消息可能凶多吉少。

 

我又到了赖家。我愿意见到他,因为我发现他不是我曾经怕见的那种官。
在他家里,除了聊天之外,还看他写字。
我看过不少大书家写字,沈尹默、溥雪斋、郑涌先、陈云浩、林散之、启功、沙孟海……等等。那七寸毛锥在他们手里怎样摆弄的,我知道一些。当赖少其把蘸饱了浓墨的笔触到纸上,我有些惊讶了。什么中锋偏锋他一概不管,却让整个笔尖儿躺在纸上、横划竖躺划横躺、笔在他手里似乎是一把刷子。这让我想起米元章在皇帝面前说的:“臣书刷字。”米先生的字如何刷法我不得而知,但从留下来的手迹看,米字是烂熳多姿、见功力更见性情的,米公喜作癫相,他称自己写字为刷字,或故作癫语。赖少其把写好的字幅挂起来,我立刻联想到金冬心的漆书。
我第一次看到金冬心漆书的真迹是在梅兰芳先生的客厅里。那“梅花诗屋”四字让我看了许久,好像是隶书,但不见蚕头凤尾,笔划都是方起方收。我有点不满,心想:“字也可以这样写?”后来又看到一些印刷品,细细揣摩了一下,在帖学大一统,赵董书风盛行的康乾时代,他以这种奇崛古拙的字别树一帜,独立书坛,自有其价值在。
赖少其的字显然是从金冬心那里来的。他告诉我,他喜欢金冬心,并把收藏的金书对联和漆书长题的梅花挂起来给我看。我发现他学金冬心并非全似金冬心,撇捺钩处,仍然提笔,似在方重中求得笔划的变化。
书法是表现性情的艺术。一个人的性情常常受他生活的环境制约。赖少其这样的书风是在七十年代初叶始见端倪的,这是否与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有关,我一直在思索着,联系起金冬心的书风出现于康乾之世而思索着……
两天的时间在纸墨飘香中度过。消息来了,上峰同意赖少其为《人民中国》撰稿,并且同意了他要求到北京写稿子的要求。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一木一石》一文。

我再次见到赖少其是在星转斗移后的一九七七年。我是到黄山采访的,路过合肥,顺便造访。那是他已搬进了高级住宅,人们提起他都以“赖部长”相称。
他提出要陪我上黄山,并说:“还可以在皖南转转。”于是我们从合肥出发,驱车南行。
泾县三日,他似乎一直在激动之中,我们时尔乘船,时尔步行,时尔登山涉水。那里的一石一木他仿佛都认识。他告诉我,三十年代之末,他是怎样乘船沿青弋江顺水而下,怎样上岸到了云岭,怎样见到了叶挺,还有项英、李一氓等新四军领导人。在新四军军部那座破旧的木石结构的楼房里,他扶着那久年失修的楼梯,久久地沉思着。陈家祠堂是一座很大的庭院,但已垣颠壁断,砖石狼籍,他还记得一九三九年冬周恩来将军在那里作报告的情景,周将军的豪眉慧目和潇洒的身影仿佛如在目前。车到东流峰下,我们在一条深深的山谷中走着。北面高高的峰峦在日照下雾气氤氲,时隐时现。他说:那天,枪声就是从这山上响起来的,接着伏兵潮水般地从山上涌下来。我们的队伍毫无准备,陷入了包围。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
时近黄昏,我们在东流峰东北角下一个叫石井坑的村子外盘桓了很久。山下是一湖秋水,晚霞把湖水染成绛色。赖少其说,这里是皖南事变最后激战的地方,每块石头上都染过战友的血。他在突围的时候,在这里被抓住,后来进了集中营。晚山肃穆,我们在乱山石中无言地伫立着,许久,我说:“我听见这山这水都在呼唤英雄的名字。”赖少其有些激动,拿出小本子,写了四句诗——

四十年前事,血洗石井坑。

天地应不老,山河呼姓名。

 

泾县曾有李白留下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桃花潭边,如今建起了蓄水二十四亿方的水库。我们乘一叶小舟,在水上荡游了一天,到了黄山脚下。一路上,赖少其总是在一个大本子上勾勾抹抹,对景写生。他是带着全套画具来的,写生可能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他每画好一幅写生稿总是把本子递给我,并要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看到他的画稿有的是干笔皴擦,略近程邃笔法,有的淡染青空,似得渐江意趣,还有的笔墨恣肆,意在苦瓜和尚。我再涂上一些字,把余纸填满,明显地破坏了布局,他也不介意。
画家到了黄山,想必都是如鱼入海如鸟翔空的。年过周甲的他,始终情致高涨,一忽儿登上悬崖,一忽儿进入峡谷,笔不离手,随时把所见勾画在本子上。那天夜宿玉屏楼,南望暮色中的天都峰茫茫苍苍直插重霄,近处石径直上直下象挂在空中的绳索,我有些胆怯。因为说定第二天一早上天都峰的,他嘱咐我夜里把觉睡好。可是,我失眠了,把几天来酝酿在脑子里的几首小诗写出来,直到天亮他来敲门我仍未上床。我说我不能上天都峰了,不然要出危险的。他把一张稿纸交给我,是一首诗,题曰《天都峰赋》,想必也是他夜里写出来的。我想他可能也改变了上天都峰的主意。谁知,他仍然上去了,把诗稿留给我,叫我替他作一番推敲功夫。
我坐在迎客松下的一块大石头上,对着天都峰,花了两个多小时,把诗稿推敲完毕。那诗是这样写的——
若无大手笔,难画黟山图。
云来山欲覆,日出地吐朱,墨酣夹风雨,一点为天都,图成神鬼泣,百岳竟狂呼。
吁嗟呼,余生八万九千岁,始信高士巨眼识沉浮。   

他从天都峰下来了,回来一身汗水,一番谈笑和一叠画稿。

是诗和画伴随我们这次皖南、黄山之行的。赖少其无意做诗人。但我看得出他要做山水画家的雄心未泯。他的漆书前辈金农五十始作画,他年逾六旬,虽有“来不及了”的焦急,但不甘自弃,非在宣纸上画出点名堂来不可。

   

八十年代初,我调到安徽工作了,就在省文联。赖少其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是我的顶头上司,见面的机会当然多了,可是接触却少了。原因何在?想来恐怕和我的老毛病有关,我怕见官,虽然赖少其并未在我面前表现出什么官气。
但是,对他的创作我仍然是暗暗留意的。我甚至替他焦急,担心他公务繁忙,使他在绘画上一层抱负的事真的“来不及了”。我一向认为艺术家最好不要当官。因为官场和文场用的是两种功夫,一个人精力有限,很难兼善。造成赖少其“来不及了”急迫心情的原因,恐怕和他几十年来一身二任不无关系,我想。
一九八四年冬,我在深圳小住。正好赖少其和唐云在那里联合办画展。他把我找去,要我看他的新作,并希望我有点文字表示。我去了,在博雅画廊。一进展览厅,我顿时有目不暇接之感。浏览一遍,未及细看,我便带着欣悦的情绪跑到他面前,说:“老赖,看来来得及。”他笑了,要我仔细看看再说。
他陪我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过去常用的那些笔墨技法,陌生的是画幅上全新的面貌。我断定,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语言,并用这种语言创造出不同于前人和同辈人的山水画了。我眼前突然跳出三个字来:赖家山。我说:“我就写一篇赖家山吧。”
回到住处,我铺开了稿纸。我眼前不仅出现了刚在纸上看到的那焦墨堆出来的铁打铜铸般的山峦,而且出现了几年前看到的那位攀援在七十二峰上临风写照的花甲老人的身影。我随口哼出了两句诗:“铁鞋磨穿去复来,踏去黄山几层苔。”接着又是两句:“传神摹写笔笔真,群峰谁不识赖君。”我决定不写文章而写诗了。一口气写了四十八行。其中有这样几句——

等闲识得造化法,法随我出自成家。

程邃骨法清湘点,渐公青空恣意染。

先辈经营何惨淡,化入我法都不见。

……

第二天,我把诗稿拿到他下榻的迎宾馆请他过目。他看了一遍说:“这诗在这里发可惜了。我还要到日本办展览,留着到那里用。”他把诗稿叠了四折,装到口袋去了。
后来,这首题为(赖家山》的小诗发表在东京出版的《书学》杂志上。
又是几年过去了。赖少其的近作变成怎样的风貌,我没有看到,但我想:他还来得及变的,因为他有一颗急迫求变的心。

   

1991年11月

 

   

(三)上海空艺术访谈。                   

(编者:程明)

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空访谈|做研究型与公教性并重的艺术馆——于在海专访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程明

图文:丁远飞 / 魏振 / 方磊 / 程明 / 韩明铭 / 王银凤

美术编辑: 韩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