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特展 >>线上展厅
三、文献史料
(一)赖少其1980年代部分文章(之一)
(栏目编者:程明)
1、《在黄山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会上的欢迎词》 1980年
▼报纸报道
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大会欢迎词
赖少其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向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和记者同志们致以热烈的欢迎!
“中国版画家协会”筹备委员会于去年(1979年)12月21日在上海决定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安徽的黄山成立“中国版画家协会”,现在正式成立了。从1931年8月17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举办“现代木刻技法讲习会”算起,明年就是五十周年,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抗日时期,曾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木刻抗敌协会”,领导全国版画家参加抗战,是全国性的组织;现在成立“中国版画家协会”,也是全国性的组织,对于推进中国版画艺术的繁荣,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将肩负重大的责任。这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版画史的一件大事,是值得高兴和祝贺的。
中国的版画艺术,是在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人们提起中国的版画,很自然的便会联系到和鲁迅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中国的版画艺术,一开始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中国革命紧密相结合,是左联的一翼。因此,人们提起中国的版画,很自然的便会联系到中国的革命,是和中国的革命分不开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版画家,八路军、新四军的版画家,响应毛圭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号召,坚决执行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做出了影响巨大的优异成绩,为人们所乐于称道。全国解放后,解放区和原国统区的版画家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汇合了,开始了新时期的战斗。解放以后培养与造就了新的一代的版画工作者,实现了鲁迅先生所期望的“旌旗蔽空”的版画大军,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虽然经过“四人帮”制造的十年浩劫,但历史证明:鲁迅先生所亲手培育起来的这支版画新军,是经得起暴风骤雨的考验的,是善于战斗能够战斗的艺术大军,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战果也是辉煌的。我们在这里成立“中国版画家协会”,正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版画的革命传统,更好地培育与训练版画艺术大军,创作更多更好的版画作品为祖国新时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同志们来到皖南的黄山这个地方参加“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大会,皖南曾经是抗日初期新四军的后方,也是“皖南事变”的战场,是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牺牲流血的圣地。周总理在1939年春天到过这个地方,还在北海散花精舍的前面留影。《黄山》门额是陈毅同志的手笔。黄山,唐以前原叫“黟山”,唐以后,才经道家改名为黄山,即黄帝住过的山。有丹台、丹井等道家的传说,当然是不足信的。据说李白曾到过黄山,还有“醉石”留存。明清两代画家如渐江、程邃、石涛、梅清等大师都以画黄山著名;黄宾虹家住黄山白岳之间,他的画主要是画黄山。据说旅游家徐霞客说过“黄山归来不看山”,给黄山以极高的评价。鲁迅先生和郑振铎先生合编的《中国版画图录》,主要是徽派版画。据歙县虬村黄氏宗谱记载明清两代黄姓有名刻工有一百数十人之多,插图本有刻工署名的即达三十余人;著名的画家如丁云鹏、陈老莲、萧云从、任伯年等都和徽籍刻工合作过,把徽派版画推向了高峰;徽籍刻工后来还向杭州、吴兴、苏州、南京等地发展。如南京的“十竹斋”,便是徽州画家胡正言创办的;现在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也可以说是“十竹斋”的发展。鲁迅先生很重视徽派版画,这说明徽派版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中国版画家协会”在黄山成立,不仅对全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将起推动作用,对安徽版画创作的繁荣也将起重大的作用。我们安徽的版画工作者都还年青,应该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向版画老前辈、向先进地区的版画家们虚心学习。
祝“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大会胜利召开!
祝同志们身体健康!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九日
注:此文编入《赖少其诗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赖少其全集——文献卷》,荣宝斋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2、《黄山笔会序》 1980年
▼《文汇报》1980年7月27日报道
1980年7月5日,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等机构邀请三十余位全国知名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在黄山举办“黄山笔会”。作为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省书法金石学会(省书法家协会前身)会长的赖少其,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词并赋《数风流》诗以纪其事,茅盾以其诗为笔会作序并题“笔会序”于卷首,冯亦代撰、启功书铭跋,卷后为与会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的签名,形成《黄山笔会序》卷。
1981 年 11 月,沈鹏补题。
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发展的新形势下,赖少其组织全国名人在黄山雅集,进一步推动文学创作,弘扬中国优秀文学艺术的时代精神。
此《黄山笔会序》卷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名家齐聚并合作创作、诗书并茂的艺术珍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山笔会序》长卷
▼《黄山笔会序》局部(一)——茅盾题字
纸本 22.7cm×54cm 1980年
释文:笔会序,茅盾。
钤印:茅盾(白文)
▼《黄山笔会序》局部(二)——赖少其题诗
纸本 22.7cm×67cm 1980年 赖少其亲属藏
释文:笔会序。庚申七月,时在黄山,群贤毕集,卓议高吟,一座风生,属余为序焉。一代风流,大浪淘沙,惟余赤金;桃花溪畔,且听:虎啸龙吟。群峰插天,石底鸣琴;何必论,荒唐事,古不如今。到得西海门,削(峭)壁千寻;那时节:可掏肝胆,滴血铭心。嗟乎,往矣!君应信:到头来,历史是人民。赖少其。
钤印:赖少其(白文)、兴之所至(白文)
▼《黄山笔会序》局部(三)——题名录
释文等略。
▼《黄山笔会序》局部(四)——启功、沈鹏跋文
纸本 22.7cm×86.5cm 1980年 赖少其亲属藏
释文:一九八〇年七月上旬,安徽作家协会、《清明》及《安徽文学》编辑部邀约函燕江淮文学工作者小集黄山,畅谈祖国四化中作家职责,并就写作艺术与塑造人类灵魂有所探索。
赖少其同志写长短句以志其盛,因作铭曰:十年厄难,幸出沮洳。凌云壮志,天路坦途。是为跋。冯亦代撰。启功书。
江山辉耀丽词赋,淘尽狂沙始到金。后句引刘禹锡以应少其同志卷首词意。辛酉冬于合肥,沈鹏。
钤印:□□□□(朱文)、启功私印(白文)、沈鹏(白文)
3、《点滴体会》 1980年
点滴体会
赖少其
一、根据许广平的回忆:鲁迅在晚年有“赶紧做”的心情。我也有这种心情,所以经常写屈原《离骚》的句子:“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下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我这次到日本,写了这个内容的一张书法带去。
二、国画能把诗与画揉合在一起,还能把书法、篆刻也“合二而一”,这实在是奇妙之极。中国画除了画面的已有的东西以外,借助了诗的帮助,帮助读者创造画面上所没有的形象。鲁迅的小说阿Q,写得很生动,帮助读者创造了阿Q这个形象。不同的读者想像中的阿Q不会是相同的,但确实都有一个阿Q的形象,这就是小说帮助了读者创作形象。潘天寿有一幅“荷花”题了一首词,帮助读者创造了这样一个形象:在西湖的一天清晨,在薄雾中有一位年轻美貌的船娘,她刚刚洗过脸,她第一眼看到西湖水里长着含露的荷花——他正是要画这个船娘眼里所见的荷花。我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如《黄山之赞》,就是画黄山土地公公设盛宴送别,上帝要他的女儿送行这样的歌舞场面来渲染黄山的美好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但又带上神秘的色彩。我喜欢李白、李贺的诗,因为它带有幻想的色彩。因此,我画的虽然是山水画,画中一个小人都没有,但使人感到人物众多,有时是神仙聚会——这就是诗画合一的效果。
我打了一个铁的对子:“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这是表现我所追求的画的风格。我企图把画、书法、金石都能像铁打的,掷到地上会发出声音来才好。这是一种追求的境界,虽然有的尚未能达到,但确已有这种效果。我又用竹编编了一副对联:“梅花铁为骨,绿竹虚作心”。上联是说为人要有骨气,下联是警惕自己,经常要保持虚心的态度。
三、中国的山水画在五代、唐宋时期都是画得很雄伟的,画家没有在画上题诗;北派画家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画的是北方山水,即所谓大斧劈,小斧劈,主要是以华山、秦岭为描写的对象罢!南派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画的是南方山水,满纸都是烟雾和墨点,大约因为南方树木、藤萝掩盖了山的表面,所以有所谓解索皴之类,线条如乱麻,再加浓浓淡淡的墨点,以及“拖泥带水”。古代山水画,尽管北派和南派有所不同,画面都是非常广阔的。到了元朝,山水画逐渐以南派为主,线条越来越淡,景色越来越迷濛,所谓“云山”和“空山无人”,到了清朝“扬州八怪”,尤以“空灵”为主了。
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画黄山的人很多,如果学习明清的画法,就只能画“一小角”,而雄伟不见了。黄山如果画得不雄伟,便不能表现黄山。所以.在学习中国画传统时,就不得不摸索已经失传了的古代画法。虽然如此,但明清在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上,特别是笔墨的运用却又远远超过了古人,尤其是运用“宣纸”的技巧,是比过去更为高妙的。
我在用笔方面,吸取了程邃、戴本孝“干笔渴墨”的方法,好像西洋画的木炭画;布局方法,近学黄宾虹、唐伯虎,远学唐宋五代——荆、关、董、巨。因此,我在“取景”时,常常是找寻那些适合上述画师所经常采取的一山一水;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找像那一位大画家所表现的,作为对象作画;其结果,不仅能够发挥那一派画法的特长,而且更容易像那一派了。
比如说:我画《渔亭》(在齐云山),山像北派山水,我便参照了北派山水画家的画法画之;我画《绿荫深处》,因为像王蒙《青卞隐居图》,我便吸收了元朝人的画法。我画《黄山之赞》,吸收了黄宾虹的一些布局。我的其他画幅,有时吸收了程邃的干笔;有时只用线条组成;有时也学习清朝的萧云从,用“方块”的表现方法;我因为看了很多博物馆的藏画,这些藏画,使我在“搜尽奇峰打草图”的时候,常常引起了“仿效”和“回忆”,使我能够有时采取它的表现方法。有时采取它的布置,有时应用它的笔触,有时也用西洋画法——如画一幢幢房子时是用“透视法”,但组成一条街道时,我往往是采取“俯视”加“视点透视”法。我既采取了西法的“写生”,但我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往往前景是一个地方,中景是一个地方,远景(背景)又是一个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画出中国画来。
一般说来,我尽量做到“以大变小”即背景要画一座至几座大山,比如说:使人一见便知道这是“黄山”。但我对于前景,特别仔细,甚至画草用“双钩”,画石画石纹,画树要看得出各种树的特点;中景常常是以画有特点的建筑物、流泉以及其他的对象物。这些东西画多了,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象——即胸中有了“丘壑”,到了可以不对着对象作画的境地,便逐渐从“自然”解放出来,变成了可以“自为”的来创造了。我把这些过程,称之为:“我法自然,自然为我。”
四、学习传统,对画家来说,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上,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说说,而是要下苦功夫临摹。我临摹了程邃的很多山水画,也临摹了唐伯虎的山水画;黄宾虹的山水画不好临摹,但也应该经常研究——把原作挂在书房里天天看,天天对照着学。学写字更是如此,一定要临帖,几年、十几年临一个帖,我临《兰亭序》临了二十多年,我学过郑板桥,后来学伊秉绶,最后才学金冬心。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金冬心的“漆书”,结体是学“兰亭序”的,用笔是学晋碑,如果学欧阳询,便有些像金冬心的漆书了。欧阳询便是用碑写“兰亭序”的。颜真卿也是从“兰亭序”变化而出,不过颜字直粗横细,结体端庄,落落大方;金农漆书反其道而行之,横粗直细,结体长方,凝重如铁,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五、画的好坏,主要看“意境”,景物能否吸引人,有没有寄托?能否画外有画?其次是笔墨是否超脱,有没有独特风格。一方面,笔笔有来历(有所继承),另一方面,笔笔有自己的创造(不是照抄),两者缺一,便叫没有功夫,或功夫不深。谢稚柳说:画要从生活中来,画又要运用(继承与创造)传统的方法;两者最终要表现在创作上。从创作看是否来源于生活,从创作看是否运用了传统。有的人,有传统,但没有反映生活(老国画家这方面的毛病较多),有的反映了生活,但见不到传统(只懂得写生),现在年青人这方面毛病较多。而我由于创作实践还不丰富,正在一路摸索着前进;看来方向是对头的,但功夫不深。还要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加深,不断摸索前进。
六、我在黄山作画,接触了不少人,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中国只强调德育、智育、体育,没有强调“美育”。什么叫山水之美?实在是一个大问题,如什么是黄山之美?美在何处?一般人以为“猴子观太平”,“金鸡叫天门”,“喜雀登梅”……是美;其实,这些地方都不能表现山水之“美”,画家根本不画这些地方,而画家所要画的是黄山的雄伟气势,挺拔青松,变幻莫测的云霞,淙淙的流水……到处都是美的五重奏,都充满诗情画意,甚至一草一石,都是多么可爱。但一般的人并非如此,这是没有进行美育的结果;因此,山水画家很自然的要担负起美育的责任,山水画不仅给人美的欣赏,还具体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山水的美?如何欣赏山水之美?怎样体现山水之美?这些方面不提高认识,山水画家也画不出山水之美来的。中国的文学家,过去很注意描写山水的美,特别是诗和散文;现在却淡薄了,我发现不少小说家,不懂山水的美,这是一个问题。
七、我今年从四月至九月,约有半年时间在黄山作画,五上五下;开始时很苦,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并且把关节炎也治好了。我在上山之前,两手不能穿衣,双脚不能多走路,还在请医生给我按摩和食药治疗;但经过剧烈的运动,却把关节炎治好了。我过去也作画,但从来不像这一次这样集中精力、日以继夜的创作,“学如穿井”,越钻越深,技巧也逐渐熟练起来了。我们现在“会”开得多,解决问题少,特别是创作的提高,不从创作实践中自己去摸索是不行的,有很多经验,不是能用言语来表达的。
八、我在半年时间内,作“丈二匹”大画十一幅,中堂立轴七十余幅,还写了不少幅书法。这些画,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黄山,山上、山下、山前、山后,“无孔不人”;但黄山变化最大的有春、夏、秋、冬;云来雾收,雨霁日出,都各有不同;更有登高临下,仰视远观,也各不相同。因此,黄山有画不尽、看不尽之慨。每次我从山上下来又急急再上山去,因为山上太美了,到处是画,它吸引着我离不开它。尤其是离开了黄山,更想念它,更感到我对黄山的观察很不够,还应该深入进去。现在我感到画黄山,“大画”比较好表现,气势雄伟,使人不敢迫视。我曾画了一幅《叹观止图》,身背画板,仰视群峰,不知从何画起,实在是“无能为力”,只好叹气。现在我所画的大画有《黄山之赞》、《黄山万松图》、《雨后翡翠池》、《秋山》、《黄山白岳人家》、《山高水流长》、《有泉万壑响》……等,我主要是画夏山和秋山。我还没有来得及观察春山和冬山,所以从一年四季来说,我只是观察了一半,还有一半,甚至更多,等待着我去观察和描绘。我今年所画的黄山,都写上“六十五翁”,今后将一年一年把年龄加在画上。
九、观察自然(生活体验)、学习传统(包括临摹)、创作实践,三者是互为因果的。如观察了自然,就会提高对传统的认识,更感到学习传统的重要。创作实践是对观察自然和学习传统的一种考察,是否深入?是否有成效?是否有创新?成功的画家,既可以使人从画面中感到生活的强烈气息,笔笔都从传统来;但这还不够,却应使人感到这是创新,而不是抄袭,“画面扑人”,一片清新,而不是“照片”,“似是非是”但“却应如此”才好,这才是艺术我在太湖作画,我把建筑物的位置都重新作了安排,如把工人疗养院从山上移到了水边,看我作画的观众都说:“这样好”,有的只说一个“好”字,这就是得到群众的批准。我在黄山画百丈泉时也画了黄山职工住的木屋,我怕游客怪我为什么不画黄山宾馆,而画木屋,说我是“挖社会主义墙脚”;但过往的客人,看了我的画以后,都说:“这样更美了!”有一次我在山上画“梦笔生花”,旁边一位老太太责怪他的丈夫没有用照相机把“梦笔生花”拍下来,他却说:“你看,人家几笔便画下来,多像!”本来画家是应该比照像机强的。我画瀑布,开始画不下来,越看越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后来我反复观察,闭起眼睛来“默想”,不对着瀑布画,反而掌握了瀑布的规律。林风眠告诉我画水的方法,要作两次观察,先看水面——先画水画,然后看水底——再画水底;分两次观察,两次画便不会眼花缭乱,我按照他的方法画便把水画下来了。因此我画瀑布也参照了画水的方法,特别是把两边的岩山先画,画得黑些,瀑布的外轮廓已经形成,最后画水,几笔便成。林散之看了我的画展以后,写道:“不袭前人,不逊后人,出奇制胜,独得其神”的评语。
十、现在文艺创作清规戒律太多,束缚了创作。山水画有它自己的规律,它可以为政治服务,但要经过曲折的反映,特别是要经过恰当的题诗,虽然画里并无政治内容,也可以达到政治的目的。但我们现在把“政治”的含义限制得太窄,不能充分发挥山水画的作用。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激发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爱国主义的情绪,也可以因历史上有过著名人物居住过而发挥怀古的幽思,尤其是运用风景的特殊风格以及奇峰怪石、苍松翠竹而引起诗趣,山水画与山水诗是一致的,山水诗能达到的山水画也能达到。黄山原名黟山,唐以后因道教盛行才改为黄帝炼丹成仙之山,这虽然是迷信,但却给黄山带来神秘的色彩,我题画的一些诗,都引用了不少神话故事,使看画的人发生联想,即使画的内容丰富,也产生了浪漫主义色彩。
十一、书法自东晋以后,一直受王氏父子影响,至明末清初才有了突破。中国书法,东晋是一个突破时期,清初也是一个突破时期。东晋因王羲之的字体而突出篆隶的限制,更为流畅和变幻多端;但清初的突破,倒是突破了王字的柔媚无生气,由于学碑盛行,好像又返回到魏晋六朝以前的时期一一这是否定之否定吧?这个时期的书法大家有郑谷口、邓石如、伊秉绶、郑板桥,尤其是金农的书体,其实是东晋的真书,很接近欧阳询的字体;我经过了长期学习金农的漆书以后,发现金农也是从“兰亭”起家的,它的结体是学习兰亭的,不过比兰亭略长,和欧阳询却很相似;它的用笔,如写隶书,但有时也用篆,这一点也和欧阳询相似;颜真卿的字是从兰亭出来的,但比较端庄,直划粗、横划细。金农也从兰亭出来,但与颜真卿不同,是直划细,横划粗;其实道理相同,但我们都被他骗过了。金农也用中锋,但更多是“刷”字,刷笔才有飞白,转折时用中锋,我称之为“卧笔”,也无不可?因我学过伊秉绶,伊是学颜字的,所以,有时也有伊秉绶的影响存在;我因为喜爱邓石如,所以有时也受邓的影响。我是以兰亭为基础的,因此行书尚有兰亭的痕迹,但由于我写金农漆书,有碑的气息,自然行书便与兰亭不同了。我的经验是:先学一种字体,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但应同时博览百家,才能吸收各家所长。漫漫长途,不知老之将至。学无止境,书无止境,如此而已矣。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五日(手稿)
注:此文编入《赖少其诗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赖少其全集——文献卷》,荣宝斋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四、专题展览
(一)2015年,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传承精华•笔墨渊源——赖少其诞辰百年纪念•山水画精品展”
(栏目编者:魏振)
1.入选文件:
2.展览概况:
共计展出相关作品145件,文献资料30余件。展期2015年9月11日—10月21日,观众量约2.5万人次。
3.展览前言(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
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精心策划的《传承精华·笔墨渊源——赖少其诞辰百年纪念·山水画精品展》,作为27家美术馆之一入选“文化部201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这是艺术馆201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追求·创新——赖少其艺术回顾展》荣获文化部“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奖后,自2012年以后又连续四次入选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性美展项目,并于2013年荣获“优秀展览”部奖,通过系列的专题活动,扩大了赖少其艺术、赖少其艺术馆和安徽省合肥市文化事业发展成就的对外影响。
赖少其多才多艺,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有独特成就,艺术馆前二年筹办的专题展,反映了赖少其的版画作品和花鸟画的艺术特色。但是更能体现赖少其艺术中非凡成果的却是他的山水画,此次举办展览的宗旨即是反映赖少其在山水画创作中执着追求并勇于创新的艺术实践和时代精神。通过赖少其的山水画展及《赖少其山水画集》的出版,争取达到多重的效果:
一是梳理赖少其山水画中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传统精华的取舍、生活体验的感受和自然形象的塑造、融汇中西的把握、强调个性的表达等艺术元素,探讨他成功融合于创作之中的有机过程,以及他的美学理念、严谨态度、创新精神和作品特色,评价赖少其山水画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学术地位。
二是回顾赖少其敬重黄宾虹及密切交往的历史,展现他学习黄宾虹、研究新安画派,并受其美术思想影响进行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实践,反映他成立“黄宾虹研究会”并组织开展活动、出版研究文集、做好美术工作以及积极弘扬黄宾虹艺术的独特贡献。
三是展出赖少其从临摹入手,一丝不苟地临习新安画派代表人物和历史名家的大量作品,他通过深入研究古代以来山水画代表作对其精华广征博取,潜心修炼传统绘画中意境、审美、灵感的笔意墨蕴及旨趣理解。
四是体现赖少其在师法自然、写生经历中积累素材并加深感悟,善于综合运用构图、造型、色彩的山水画技法,不同时期的大批作品展示了他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笔墨渊源及境界格调、风格变化,反映了赖少其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精华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
山水画展的同时召开《追本溯源——赖少其山水画艺术的探讨》学术研讨会;主办《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第二十届年会》及“作品联展”,并出版《世纪丹青》(八)和“名家馆论坛文集”;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安徽省文联举办“赖少其诞辰百年纪念座谈会”。而在此展前后,得到赖少其亲属和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支持,5月份于广东美术馆举办《大道之道——赖少其诞辰百年作品展》、6月份于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大道之道——赖少其诞辰百年作品展(上海巡回展)》、10月份于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木石还真——赖少其诞辰百年·绘画艺术展》。系列的活动不仅进一步贯彻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公共教育推广”和“藏品资源共享”的文件精神,以丰硕成果惠及粤沪京皖地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重点弘扬了赖少其中国书画、特别是山水画的艺术特色,以此作为赖少其诞辰百年的隆重纪念。
4.观摩研讨
10月9月下午,安徽省文联、省美协、省书协、省书画院和安徽美术出版社等美术机构的近三十名艺术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省美术理论研究会会长刘继潮主持。
美术理论家郭因,省美协名誉主席鲍加,省书协名誉主席陶天月、省美协名誉主席章飚,省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石培刚,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杨国新,省美协副主席、省书画院原副院长方贤道,省美协副主席班苓和张国琳,省美协设计艺术家协会主席宰贤文,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陈祥明,省美术理论研究会秘书长王永敬,省书画院副院长张煜等纷纷发言,对赖少其在开拓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过程中,将传承历史资源与现代生活体验、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艺术精华、笔墨自主表达与格调品味高雅等有机融合及成效进行更深入的艺术探讨,高度评价了赖少其的山水画艺术成就。
注:研讨会发言摘录详见本期第六专题“学术研究”栏目
▼观摩研讨会场景
5.文化部艺术司委托中国文化报和雅昌艺术网考察精品展实施情况
6.图书编辑与出版:
编辑出版《赖少其山水画集》
7.展览场景:
(1)展览外景
(2)临摹传统
展出赖少其临摹作品17件。赖少其通过认真临习新安画派代表人物程邃、梅清、戴本孝、渐江、汪之瑞及历史名家龚半千等人的原作,加强对传统的认识、学习和研究,深悟历代名家的构图技艺和笔墨之道。
(3)写生溯源
展出赖少其早期的油画、水粉、彩粉等山水作品,和他1960年代赴苏联、保加利亚和1970年代赴南斯拉夫的速写作品,以及他不同时期的部分国内写生画稿等65件,此方面大部分作品是首次展出。反映赖少其深入生活、观察环境並勤于写生,注重从自然景观中吸取并积累艺术创作的各类素材。
(4)创作感悟
展出赖少其注重师法自然的早、中期作品25件,特别选择了有创作感受的题款。着重体现赖少其通过借鉴民族绘画的写意传统和艺术营养,在深入生活和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构图技法和审美情趣的感悟,很快就完全进入国画山水的新领域。他勤奋习作並创作了大批作品,特别是大量反映黄山的大画很有气势。
(5)探索创新
展出赖少其1986年回广州定居之后的作品38件。反映晚年的赖少其勇于探索,他实行《丙寅变法》並潜心书画创作,山水画的创作中力求表现手法上的突破和创新。在赖少其后期的山水画作品中更具有写实、抽象的灵活性和色彩、构图的个性化,形成更加鲜明的独自风格和更强烈的艺术特色。
(6)文献史料
选择并加工了部分赖少其的手稿、文章等资料24件,供观众和艺术家深入了解赖少其的美学理念、艺术观点和创作实践。
(7)赖少其生平陈列
8.公共教育:
召开专题座谈会,安排社会机构、大专院校艺术专业和中小学师生、幼儿园、美术爱好者参观、现场临摹以及开展赠书活动等6场系列活动。
注:详情请观看本期第七专题“公共教育”栏目。
9.验收评审
2016年1月21日,于在海馆长赴北京参加文化部艺术司召开的“ 201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览项目验收评审”。
(二)“生命的辉煌——纪念赖少其诞辰105周年•精品项目及文献史料(上饶)展”
(栏目编者:程明)
为纪念赖少其诞辰105周年和逝世20周年,追忆赖少其和革命先烈在皖南事变和上饶集中营的革命历史、斗争事迹和丰功伟绩,传承红色文化,艺术馆策划“生命的辉煌——纪念赖少其诞辰105周年•精品项目及文献史料(上饶)展”,展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精品展出季项目及《赖少其全集》出版的内容。
展出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江西日报、上饶晚报、今日头条、城市报道、上饶文旅之声、信江人家、抖音等纷纷报道,上饶多家机构及上饶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展览,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与文化艺术综合教育。
现转发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报道内容:
5月28日,“生命的辉煌”——纪念赖少其诞辰105周年·精品项目及文献史料(上饶)展在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
本次展览由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管委会、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共展出赖少其中国画、书法、篆刻作品48件,诗文30余篇,各类文献史料50余件,展期一个月。
赖少其是著名的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作家、诗人和坚强的革命者。1939年10月,赖少其在皖南参加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同年10月,与邵宇从上饶集中营越狱。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馆名就是赖少其题写的。他为民族的解放、祖国的发展和文艺事业的繁荣奋斗终生,同时坚持文艺创作,在书画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据悉,举办此次展览旨在助推上饶红色旅游事业发展,推进红色教育、爱国教育和历史教育,是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管委会推进廉洁上饶建设,加强信仰教育,做好做实红色品牌的务实之举。
来源:林夏立 上饶晚报记者 王涛 文/图
附:展览内容概览(展览宣传折页)
五、往事回顾
(一)《赖少其轶事》——鲍义来。
(栏目编者:程明)
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二)纪念赵朴初逝世20周年——赖少其与赵朴初的书画情缘
(栏目编者:方磊)
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三)赖少其铅县石塘镇越狱回顾
(栏目编者:丁远飞)
越狱之处——石塘
丁远飞
上饶市铅县石塘古镇,是1941年1月4日“皖南事变”赖少其被俘,后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在地下党领导冯雪峰安排和难友掩护下,1941年底他和邵宇在此成功越狱的地点 。
此小镇弯弯曲曲小巷铺着的石板路,门前有常年流动的山溪水,自古有造纸的传统。当年集中营剧团在现石塘小学处演出,赖少其和邵宇借剧场布置机会,就从小学旁边的一条小巷逃走,进入茫茫大山之中。其实现在看来,他们当时纵然有幸逃出,但是随后进入深山老林,到处都有国民党的军队和政权,是死是活还未得可知。好在革命者的毅力惊人,他们途径江西、福建、湖南、浙江,终于千辛万苦、有惊无险地到达宁波沈家门、坐渔船到了上海找到地下党,在陈丕显指示和安排下,回到苏北抗日根据地。
小镇是个古镇,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这里曾经是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的所在地 ,也是著名红色经典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姚晓舟的家乡。此处既然是曾经繁华的古镇,当然也有弯弯曲曲的古巷,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不足两米宽,夹在两旁古色古香的老屋中间,因为转角望不到尽头,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房子早已褪下了明丽的色彩,古旧的老屋被雨水侵蚀的斑斑驳驳,现在有的已重新修复、换了新茂。
相传五代时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后被江西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小镇四周环山,山巍峨秀美。镇内小溪穿过,溪水清澈透底,水草摇弋,其水之清,可以饮,比抖音日本的水渠有过之而无不及。
5月28日,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和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管委会合作,在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举办“生命的辉煌——纪念赖少其诞辰105周年·精品项目及文献史料(上饶)展”,展出赖少其与上饶集中营的文献史料和《赖少其全集》出版的作品。活动前夕,管委会特地安排我们去石塘镇参观,看到80年前赖少其越狱之处,回顾了赖少其那一段革命历史的难忘瞬间。
2020年5月27日
一、赖少其越狱地点
(一)赖少其和邵宇越狱出走的小巷
(二)赖少其邵宇逃入深山的小路
(三)现石塘小学
二、人文历史
(一)新四军三支队五团旧址
1、五团所在地祠堂
2、五团将士名录
3、展出赖少其资料
4、五团团部机关所在地
(二)造纸博物馆
注:造纸术发明者蔡伦雕像
(三)“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姚晓舟
(四)小镇街景
六、学术研究
“文化部201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传承精华·笔墨渊源——赖少其诞辰百年纪念·山水画精品展”学术研讨会“追本溯源——赖少其山水画艺术的探讨”摘录
(栏目编者:魏振)
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文化部201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学术研讨会发言摘录
七、公共教育推广
2015年,公共教育推广
(栏目编者:魏振)
(一)2015年9月13日上午,由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安徽省文联主办、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承办的“纪念赖少其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合肥举行。安徽省政协、省委宣传部、省党史办、省文联、省美协、省书协、省书画院以及合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的领导、老同志、文化艺术界人士、赖少其亲属等约200人出席了座谈会,之后来馆参观。
(二)9月23日,艺术馆与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联系,组织近200名学生参观展览并进行了学术讲座。
(三)10月14日,合肥多所中学与艺术馆联系,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展览,进行素质教育。在此之前,学校组织老师来馆参观、学习,艺术馆对他们进行了专门的讲座。
(四)10月15日,合肥五所中学组织的近1000名学生分批来馆参观展览。
(五)10月20日,合肥市市直机关组织约100名工作人员来馆参观展览。
(六)展览期间,合肥市少年宫分批组织家长带着孩子约1500人到艺术馆进行作品临摹。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方磊
图文:丁远飞 / 魏振 / 方磊 / 程明 / 韩明铭 / 王银凤
网络编辑: 韩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