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特展 >>线上展厅
线上展厅——赖少其历史和作品系列展示
于在海
赖少其艺术馆策划并举办“线上展厅”活动,贯彻了文化和旅游部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现代化的多样性网络和数字化的广泛传播优势,弥补了线下展陈展品数量少、影响面小的缺陷,建立了线上文化服务人民的公共教育和推广宣传新模式,加强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文化艺术综合教育的良好效果。
今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木石精神•党的文艺战士赖少其革命文化事业文献作品展”,已按计划于5月份展陈。“线上展厅”也将依据精品展内容分为二个部分:
赖少其历史系列展示:全面介绍赖少其忠于党的理想信念,他一生进行革命事业和文化活动的历史概况,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
赖少其作品系列介绍:系统展示赖少其版画、国画、书法、篆刻等多领域的艺术特色,刊登、点评、解析赖少其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
赖少其艺术馆作为合肥市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和中国文化名人纪念馆,充分发挥收藏、展陈、研究、出版、交流和免费开放等多项职能,长期以来的大量工作、文化交流和文献整理,形成专业性、主题性、史料性和学术性并重的大批图文资料。
“线上展厅”根据编辑情况,在赖少其艺术馆公众号上每个月不定期的连续发布,每期信息量大,展品丰富多彩,更具有线上公教活动的特殊观感效果。
2021年5月28日
作品系列介绍(三)
赖少其与《救亡日报》
于在海 / 丁远飞
1939年,赖少其在桂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其中有一段重要的历史就是他与党领导下的《救亡日报》密切关系,他作为该报的副刊编辑,在该报发表了大批作品及文章。
一、《救亡日报》简介
(一)1937年8月24,国民党与中国共党合作并由国共双方共同出资在上海成立了《救亡日报》,郭沫若任社长,共产党一方由夏衍任总编辑,国民党一方则派出了暨南大学的樊仲云任总编辑,汪馥泉任编辑部主任,周寒梅任经理。
(二)上海失守后,此报社由上海辗转到广州,广州被日军占领后,夏衍又带领《救亡日报》社工作人员来到桂林,几经周折,《救亡日报》于1939年1月10日在广西复刊,社址选在桂林市太平路8号。因此,《救亡日报》有上海版(1937年),广州版(1938年)和桂林版(1939年)。
(三)抗战胜利后,此报社又回到上海,1945年10月10日复刊为《建国日报》,10月24日被国民党政府封禁,至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救亡日报》在国统区形成了一个合法的舆论阵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和促进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而又重要的宣传作用。
(四)1938年10月中旬,广州、武汉沦陷,此时的桂林成了国民政府的西南行营和军事中心,成为一处抗战的大后方,中共中央在此建立了李克农为主任的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领导西南地区党组织的抗战工作。桂林此时人口也达三十多万,几乎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有1000多人,赖少其也经韶关到达广西桂林,他们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的宣传,形成中国抗战文化的代表。
(五)桂林失守之际,《救亡日报》社在撤退时,将报纸分给报社人员带走。其中有二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云南,他们一路上都很负责地保护报纸,现被云南省图书馆收藏。
2013年,于在海、万运超、丁远飞为征集赖少其新兴木刻运动和抗战时期的木刻作品及文献史料,在安徽省图书馆张海政副馆长帮忙与云南省图书馆马云川书记联系及支持下,带着电脑、扫描仪去昆明,在该馆收集了此批珍贵木刻史料。此报后面部分的图文史料当时发现少了,我们后来在北京朋友林小安协助下,去国家图书馆又收集齐全。
(六)救亡日报社旧址
1、位于桂林太平路的《救亡日报》社旧址
2、位于太平路8号的《救亡日报》社旧址主楼
3、位于观音山的抗战时期艾芜、穆木天、刘建庵、赖少其等在桂林居住地
注:以上图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桂林抗战文化遗产》
二、赖少其任职及发表的作品和文章
应夏衍为主编的《救亡日报》之邀,赖少其担任《救亡日报》副刊“救亡木刻”(1939年2月21日创刊,共出9期)及“木艺月刊”的编辑,并为专栏撰文和插图。
▼《救亡日报》报头与整版
(一)赖少其木刻作品(部分)
1939年,赖少其创作一批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木刻,陆续在《救亡日报》上发表。
1、发表于《救亡日报》1939年2月21日第四版副刊“救亡木刻”第一期的木刻作品《母与子》
(1)《母与子》:木刻插图之一
(2)《母与子》:木刻插图之二
(3)《母与子》:木刻插图之三
(4)《母与子》:木刻插图之四
2、发表于《救亡日报》1939年2月23日第四版副刊“文化岗位”的木刻作品《敌人在发抖了》
▼《敌人在发抖了》
3、发表于《救亡日报》1939年3月1日第四版副刊“救亡木刻”第二期木刻作品《朝鲜的兄弟们在艰难的斗争着》《日本鬼.你别走》
▼《朝鲜的兄弟们在艰难的斗争》
▼《日本鬼,你别走》
4、发表《救亡日报》1939年3月8日第四版副刊“文化岗位”木刻作品《华民族的好女儿》
▼《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5、发表于《救亡日报》1939年3月11日第四版副刊“救亡木刻”第三期木刻作品《东北同胞的怒吼》
▼《东北同胞的怒吼》
6、发表于《救亡日报》1939年3月21日第四版副刊“救亡木刻”第四期木刻作品《丈夫死在中国》
▼《丈夫死在中国》
7、发表于《救亡日报》1939年4月11日 第四版副刊“救亡木刻”第六期木刻作品《妈妈缝征衣 爸爸穿军装》
▼《妈妈缝征衣 爸爸穿军装》
8、发表于《救亡日报》1939年5月11日第四版副刊“救亡木刻”第九期木刻作品【《汪精卫装腔作势.丑态百出 》(陆志痒作、赖少其刻)】【《汪精卫自毁前程》(特伟作、赖少其刻)】【《剪断敌人与汪逆的阴谋 (汪子美作、赖少其刻)》】
(1)《汪精卫装腔作势.丑态百出》(陆志痒作、赖少其刻)
(2)《汪精卫自毁前程》(特伟作、赖少其刻)
(3)《剪断敌人与汪逆的阴谋》(汪子美作、赖少其刻)
此时赖少其的木刻作品充满了对敌斗争的激烈的气氛,大量的黑白对比和人物描绘的技法,整个画面反映日寇残酷的屠杀及人民的反抗,增加了作品的抗日救亡内涵及艺术感染力。一些细节的描绘感人至深,如《母与子》母亲对孩子的爱怜和遭到日寇屠杀后的疯癫的变化,刺人心痛。这些作品之所以会有深刻的影响,因为表现了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日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危难及中国普通人民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东北同胞的怒吼》(《救亡日报》1939.3.11第四版)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意义。
三、赖少其在《救亡日报》发表的文章统计
赖少其在创作大批木刻同时写了大量的文章,内容有抗战评论、艺术创作、国际形势以及散文日记等。这些文章对于抗战宣传以及木刻发展,都有创作启示、美术教育、鼓动人民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赖少其1939年任《救亡日报》副刊编辑,短短的大半年时间里,一个24岁年轻人创作了并发表大量的木刻和写了很多文章,反映了他的艺术才华、工作辛勤和奋斗精神,更重要体现了他对国家危难的担忧、民族独立的感情、对敌斗争的志气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
新中国后,赖少其担任南京、上海、安徽等地文化界的领导人,他组建各地的文联、画院、美协、作协、书协、筹办协会及筹办专业报刊杂志等,桂林这段经历为他打下了扎实又良好的基础。
2021年6月9日
注:作者于在海系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
作者丁远飞系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典藏部主任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