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易振生|我的艺术道路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5日
手机扫码分享

纪念易振生先生逝世一周年

编者按:

1.2023年1月15日,艺术家易振生先生仙逝,在易振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赖少其艺术馆举办“新徽派版画名家纪念系列展——易振生艺术回顾展”,缅怀易振生先生对中国版画事业所作贡献、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和他与赖少其的密切师友之情。
2.以下文字摘选自易振生先生2005年在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讲座文稿,较完整记录了易振生先生的艺术道路。

我是1935年生,今年正好是七十周岁,已步入古稀之年,从1952年考入江苏艺术师范起,至今从艺已五十三个年头了,我是于1957年在郑震、周芜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版画创作的,至今,创作实践也已达四十八个春秋。
回过头来看,我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感触颇深,有经验也有教训,我觉得还是值得总结的。既然是自白,那就可以比较随意,我没有深奥的理论,平时也不善言辞,今天讲的内容只能说是有感而发,带点叙事的特征。
第一部分 人生与机遇
我们来到人世间,就已经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我以为,我少年时期的一段经历,跟在座的许多人,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座的大学生们小学上了六年,接着初、高中又是六年,然后跨进大学校门。
可是,我的少年时期跨越着解放前与建国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出生在苏北兴化县城乡下的一个小集镇,少年时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上的是一位老先生办的私塾,背诵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以及论语、孟子。以后才去县城插班上小学四年级。1949年7月跟随亲戚到无锡再就读六年级。
小学毕业后顺利地考取无锡一中,然而,又由于当时家境极端困难,只读了初一,不得不离开无锡市唯一的公立中学,从而,十六岁的我就走上打工之路,白天在一家建材公司当一名收账员,晚间坚持上夜校中学。
建国初,社会上知青很多,国家又急需人才,于是在1952年允许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以同等学历报考中专,本人在小学六年级时图画作业颇受老师赏识,经常出现在教室的壁报栏上,所以,在填写志愿时,在十多个专业,数十所学校中,我瞄准了江苏艺术师范,这种选择,除了考虑到已具有一点绘画兴趣外,更主要的是免费膳食,还有生活补助,后来我终于如愿地被录取了。
进校后不仅生活有着落了,更让我意外惊喜的是,艺术师范不是一所普通的中等师范类学校,而是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于1940年创办的“正则艺专”改制、改名为艺术师范的。

抗战期间,吕凤子先生为了避寇,将正则艺专从丹阳迁往四川重庆,图为重庆正则艺专旧址(网络图)

再者,由于解放初院系调整,将由颜文樑先生创办的苏州美专的一部分老师们也并过来了,其办学条件与师资水平可称得上一流,美术班有八个采天光的素描教室,音乐班的钢琴琴房也有30多个,教我们水彩的老师程虚白留学英国,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父亲闵季轩是音乐班的二胡老师。三年间,虽说就读的是中专师范学校,实际上接受的是大专教育,我多么幸运啊!

苏州美专旧址,现为颜文樑纪念馆(网络图)。

然而,中专体制,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的美术、音乐老师,毕业后全部奔向急需的小学教师岗位。

分配方案公布后,我感到非常意外,是分配在苏南潥阳竹箦区一所农村小学,校舍是一处旧祠堂,包括校长,教导主任在内,只有五位老师。六个年级只有三个教室,这所小学叫复式班教学,老师要同时在一个教室内教两个年级,本人教语文、地理、历史、音乐、美术,还加上担任三、四年级的班主任。当时很年轻,也谈不上会闹情绪,总还是有点失落感。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步。
走上小学教师岗位后的第二年,又适逢1956年高等院校扩招,政策允许中等师范毕业生,可报考高等师范院校,当时有山东、内蒙、福建、安徽四所师范学院招收美术专业,我又幸运地跨进了安徽师范学院的校园。
1956年入学,57年起就在郑震、周芜老师的指导下拿起木刻刀开始了木刻创作之路,套色木刻《喂鸡》竟然入选1958年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版画展”,整个安徽仅有五位作者入选,两位我的老师郑震、周芜,两位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科的学生,那就是丁少中和我,另一位是合肥的宇夫。我以为这是一次极不寻常的入选,后来它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
《第三届全国版画展览作品集》目录中的易振生作品《喂鸡》
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大庆,我被省委宣传部从芜湖市十三中学抽调进行半年集中创作,在马钢体验生活后,完成了套色木刻《转炉车间》《沸腾的马钢》。
当时的历史时期是大跃进,大办钢铁高潮之时,这两幅版画与政治形势所吻合,所以, 这两幅已带来展出了,这是44年前的作品,也“一路走红”。
首先是《转炉车间》《沸腾的马钢》都入选了《建国十周年全国美展》,展出时,《转炉车间》这幅版画又被人民美术出版社选定编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型纪念画集》,其中美术作品仅编十二件,而且是唯一的一件版画作品。《安徽版画集》总共选编30幅作品,本人为四幅。其中就有《转炉车间》《沸腾的马钢》。
不久,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对外文委来函要求提供十件出国展、上海朵云轩出版单张画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作品集》也选编其中、1959年10月1日安徽日报彩色画页又刊登了《转炉车间》。

转炉车间 1959年 41.5×28(CM)

此后,好运接踵而至,1960年省委书记曾希圣,指派宣传部副部长赖少其以省委的名义,在全省抽调七名版画作者,集中在黄山疗养院完成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作品的创作,本人承接的版画任务是《钢城颂》《水库工地》。

易振生(右)与赖少其(左)合影

196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下达创作任务,要求安徽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完成两幅历史画,油画《淮海大捷》由鲍加、张法根承担;版画《建立农村政权》则由我跟朱定一完成。

易振生(右)与朱定一(左)在合作版画

在北京完成历史画回安徽后,便从芜湖市十三中学调至当年安徽省内地、市唯一的专业美术创作单位——芜湖市美术馆,直至2001年我从芜湖书画院退休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工作达四十年之久。

我1958年从安师大艺术科毕业,1963年那年我仅28岁就被接纳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接纳安徽第一批会员是鲍加、宋亦英、龚艺岚、彭小夫;我跟郑震、王石岑老师以及肖龙士、张弘、师松龄为第二批。

易振生1963年加入中国美协的会员证

2001年退休后,我定居深圳,仍在继续着后半生的艺术事业,大部分水彩画和全部大写意花鸟画作品皆为客居深圳后四年中的新作。

易振生在进行水墨画创作

综上所述,从我数十年的人生轨迹中,不难看出,我经历过许多困境,但也有过不少希望。

我以为,挫折困难能锻炼人,但必须要有信念,要挺得住,要面对,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它,胜利才会属于自己。
我的结论是,当机遇的彩云在我们头顶飞过时,你还要适时地捕捉它,并努力在实践中赢得成功。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实践证明的“哲理”。
第二部分 我对美术创作的理解与认识
在半个世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认为,我始终贯穿着一根中轴线,那就是能不停地调整自己,寻找自我,或者说确当的定位。
齐白石有这么一句名言,叫做“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他的学生崔子范向齐白石老先生求教时,白石说:“你不要学我的画法,就按你自己的画法画,你放得开,你的画是真正的大写意,千万不要扔了”。
我的老师郑震教授,今年已八十三岁高龄了,1996年安徽美协曾为他举办了从艺50年的系列学术活动,今年是他从艺59年了。

郑震(右)在易振生(左)画展开幕式上

他是一位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老版画家,是安徽版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欣赏他的版画作品,你即会被那浓郁的诗情所陶醉,他那恬美的意境,清新俊雅的格调,在国内版画界独树一帜,受到广泛好评。

他又是安徽水彩画界的先行者和领路人,他水彩画高超技艺,得益于对英国水彩的精深研习,他擅用重叠法,而且能注重发挥水和颜色的效能,画面色彩丰富,层次清晰,用笔用水干湿得当,显得高雅而令人心旷神怡。
山水画创作是他晚年的主要探索领域,他虽没有名家师承,他却能得到传统绘画的种种精髓,他的山水画,笔法灵动多变,布局严密,虚实相生,皴染分明,自成一格,他的国画作品颇有识者,广为收藏。
我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员,而且是师生关系相当不错的一位,他在给我出版的版画集写序时写道:“我和振生亦师亦友地相处,交往甚密”。他从未要求我在艺术上重复他的过去,而是激励我走自己的路,每当我取得任何艺术成就时,他都会给予肯定,而他也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1996年5月17日在北京举办的“向五六十年代优秀版画家颁发鲁迅版画奖仪式”,安徽获奖者左起:郑震、易振生、陶天月、蔡世明、张在元

我半个世纪的创作轨迹也是版画、水彩、中国画这样一个顺序。

我在版画创作初期就确立了切入点,那就是反映工业题材的版画。
  • 上一篇作品欣赏︱易振生的版画艺术
  • 下一篇斑斓·凝重·独具魅力——试评易振生的水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