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研究 >>学术研究

作品欣赏‖赖少其的版画创作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8日
手机扫码分享

1980年,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大会在黄山召开,赖少其(中)作为东道主积极筹备,并当选为副主席。

我与军事美术

注:赖少其1986年撰写,此处为文章摘录。

我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一九三〇年至三六年我在广州美专念书,曾参加广州的“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与李桦先生组织“现代版画研究会”。抗日战争爆发,我把“抗日漫画木刻展览”的作品带到广西全省巡回展出,后与刘季平同志在桂林编辑“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半月刊,并与刘建庵、新波同志负责中华全国木刻抗敌协会工作。一九三九年,我以木刻家身份参加皖南新四军,不久被分配到团队负责宣教工作,“皖南事变”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后与邵宇同志越狱重回新四军。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纵队与军的宣教部长,并因领导“立功运动”,被评为“干部一等功臣”。解放后,先后在南京、上海(华东)、安徽担任党的宣传文艺工作,负责文联、美协的领导工作,还在上海筹建上海中国画院。我在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学习中国的绘画传统艺术,向老国画家学习国画创作方法。我曾在安徽与搞木刻的同志两次集体创作了一批大型版画,歌颂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革命英雄业绩,其中几幅布置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在我的山水画和诗词中也往往流露出战士的豪情壮志,怀念先烈的坚贞不屈;我曾刻了两方图章“七十以后归故乡”、“来不及了”,以“战斗不息”自勉。下面介绍几幅作品的创作经过:
大型木刻《淮海战歌》是集体创作,参加集体创作的同志都未参加过“淮海战役”。我看了几十万民工和解放军战士共同开凿淮河新道的伟大场面,很自然的想起:“淮海战役”。在我的眼里,运土车与坦克无异,因此我建议把一排排的运土车画成仿佛坦克一样;把原是秋天改作冬景,以符合“淮海战役”围困七十万敌军的伟大场面;把画的主题由开河而使人感到“我们既能在战场上打了像‘淮海战役’这样大胜仗,也能在和平时期建设好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这幅木刻,后来被评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优秀作品。
我们又集体创作了大型套色木刻《渡长江》。我们沿长江南岸从安徽荻港顺流而下到达江阴,沿途做了实地写生,又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阅了二干多张照片;把武器、旗帜、服装、马匹……都作了写生。在画面上从南京紫金山、镇江金山寺到江阴炮台,百万雄狮破浪过长江,乘胜挺进江南去解放全中国。这幅画,作为军史的反映,被印入解放军的纪念画册。
《海港灯光》是一九六一年我在青岛写生后创作的版画,描写军港夜景。
······

刀笔‖赖少其三十年代木刻作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积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号召有志青年把版画艺术作为抗日救亡的战斗武器向敌人发动进攻。一批觉醒的木刻家们积极响应,赖少其便是其中骨干。赖少其同李桦先生在广州发起成立了“现代版画研究会”,还编译出版了《创作版画雕刻法》一书。1936年,鲁迅先生在身患重病时,还参观了由赖少其和李桦组织的“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他为赖少其在版画创作上的进步和成就感到高兴,称赞赖少其是中国“最有战斗力的木刻家”。
抗战时期的赖少其作品,革命倾向鲜明、黑白对比强烈、木刻刀法简洁。1939年在桂林主办抗战刊物时,他运用木刻年画形式所创作的《抗战门神》,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气魄和决心,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三十年代六位著名版画家被“日中艺术交流中心”授予《中国新兴版画贡献金奖》。

鲁迅先生(原名《静物》)

黑白木刻  纸本 12.5cm×16.5cm 1934

选自《诗与版画》,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暴风雨中的鲁迅先生

黑白木刻  纸本 15cm×14cm 1934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枷锁

黑白木刻  纸本 14cm×11cm 1935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怒吼着的中国

黑白木刻  纸本 11.5cm×11.5cm 1936

选自《木刻界》,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青春

黑白木刻  纸本  12cm×10cm 1936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抗战门神

套色木刻  纸本 35cm×25cm 1939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积淀‖赖少其在上海工作期间的版画作品

1959年,赖少其(左)在上海期间与乌克兰著名版画家李特维年析(右)在上海锦江饭店合作版画《有朋自远方来》。
解放后他先在南京主管文化工作,后于1952年4月调上海,负责筹建了上海文联、上海美协、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美术馆。这一期间,他在繁忙的文艺领导工作之余,创作了一批反映城郊风光、社会生活、朴实民风而又富有艺术情调的的套色版画,成为后来创建“新徽派版画”的最初尝试。

初夏  套色木刻纸本  27cm×19cm 1958

作品背后题:1958年作于上海郊区,先印深色,再印浅色,后印墨绿。此画后来成为“新徽派”木刻之最初尝试。

江南春雨  套色木刻纸本

38cm×26cm  1958

乡村壁画  套色木刻纸本

26 cm×38cm  20世纪50年代

瓜棚  套色木刻纸本

29cm×37.8cm 20世纪50年代

乡办工厂  套色木刻纸本

38cm×29cm  20世纪50年代

农村食堂  套色木刻纸本

38cm×29cm  20世纪50年代

轮船  套色木刻纸本

26cm×38cm  20世纪50年代

水车  套色木刻纸本

38cm×29cm  20世纪50年代

有朋从远方来(与李特维连克合作)

20cm×22.5cm 1959


绽放‖新徽派版画

20世纪70年代,赖少其(右 4)与安徽青年美术家师松龄(右 1)、陶天月(左 4)、鲍加(右 6)、林之耀(左 1)等在安徽省博物馆合影

1960年第一次被布置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版画

1959年11月,赖少其受中共安徽省委指派,负责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总体布置与装饰。他依据中共安徽省委的指示精神,亲自制定了体现地方化、民族化的设计要点,确定了徽派人文历史、传统艺术及民间工艺为特色的布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赖少其根据安徽厅高大的墙面结构,构思了大幅套色版画的创作主题,倡导和带领安徽中青年艺术家学习、研究古代徽派版画艺术,组织郑震、周芜、张弘、师松龄、宇夫、陶天月、林之耀、易振生等版画家深入生活,到黄山、安庆、淮北、马鞍山等地取景写生、收集素材。之后,赖少其亲自参与并合作创作了《黄山后海》《节日的农村》,郑震、周芜、宇夫、陶天月、易振生等人或合作或独自创作了《黄山宾馆》《陈村水库》《梅山水库》等多件大幅套色版画,布置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赖少其勇于突破国内木刻作品尺幅较小的局限,创新地创作大幅尺寸的套色木刻作品。安徽厅布置完成后,这批体现国家新风貌和创新精神的套色版画,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安徽省领导的一致称赞,被指定布置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厅。

黄山后海 (1960年,赖少其、张弘、师松龄合作,152cm×90厘米)

《旭日东升》(1960年,赖少其、周芜、张弘、师松龄、陶天月合作,156×92厘米)

节日的农村  (赖少其、张弘、师松龄合作1960 153cm×91厘米 

《黄山宾馆》(1960年,郑震、周芜、陶天月合作,156×92厘米)

陈村水库 (陶天月、易振生合作 1960年 103cm×130厘米)

梅山水库  (郑震、丁少中合作1960 87cm×135厘米)


1979年第二次被布置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版画

20世纪70年代,赖少其组织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等版画家到江淮大地及西北延安、大寨、西安等地采风写生,更深层次地体验生活,合作创作了《淮海煤城》《淮海战歌》《金色的秋天》《陈毅吟诗》《毛主席在马鞍山》《淮河之晨》《百万雄师过大江》《丰收赞歌》等多件大幅套色版画。这批大型作品画面内涵丰富,色调强烈,反映了涉及安徽的历史题材、重要人物、工业建设、水利工程、农村新貌、淮北平原、长江淮河、黄山景观,紧扣时代脉搏,体现了非遗技艺的创新和时代精神。

20世纪70年代,赖少其在淮北煤矿体验生活

1974年,赖少其为《淮海战歌》修版

《淮海战歌》(1974年,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107×91厘米)

淮海煤城》(1974年,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70×164厘米)

1975年,赖少其(右2)与陶天月(中)、林之耀(左1)、师松龄(左2)、张志(右1)在延安塔前合影

1975年,赖少其(右2)与陶天月(右1)、赖少其(左2)、师松龄(左1)、张志(右2)在大同云冈石窟前合影

1975年,赖少其(中)、陶天月(左1)、师松龄(左2)、张志(右1)、林之耀(右2)前往西北采风,在西安大雁塔前合影

1975年,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在西北采风写生归来后,合作创作《金色的秋天》(171×91厘米)

毛主席在马鞍山》(1978年,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96×91厘米)

《陈毅吟诗》(1976年,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129×92厘米)

百万雄师过大江》(1978年,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164×91厘米)

《淮河之晨》(1979年,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61×128厘米)

丰收赞歌》(1979年,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109×90厘米)

附:赖少其在安徽期间的部分个人版画作品

海港灯光 

44cm×62cm  1974

渔港 

41cm×59cm  20世纪70年代

渔港 

41cm×59cm  20世纪70年代

墨梅(与师松龄合作)黑白木刻

70cm×35cm 1984


部分文献:


安徽厅简介

赖少其

安徽厅的整体思想是:民族形式现代化,并突出安徽的地方特点。
沙发、茶几、屏风吸收明式家具的优点,嵌以木雕双鱼同音,年年有余,古称吉祥图案。八扇民族形式的楠木格子门,可闭可开。
藻井和照明,沙发垫子则用亚麻透空刺绣,参考了敦煌藻井图案,使沙发增色。用木镶雕嵌。
绿色的雪影格窗帘采取安徽皖中一带民间挑花双凤蝴蝶图案;蚕丝素色纱窗的白色花鸟画是孔小瑜手笔。
东汉时即有宣州窑,盛产紫沙陶器。现在所陈列的陶制花盆为宁国县宣州窑厂所造。祁门瓷土,在宋时即有太和坑,现在祁门瓷厂用太和坑瓷土所制的茶具,细腻光洁。通草画艺人复制宋人花鸟,也生动古艳。
铁画、砖雕、木刻是明清以来安徽的著名传统工艺,在内容上力求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实生活。现将内容分述如下:
〈一〉铁画
四幅铁画均为芜湖美术工艺厂所制造。
《岁寒三友》徐子鹤画,张恺帆题;松、竹、梅俗称岁寒三友,意在好朋友要受得起严寒的考验。
《梅山水库》王石岑画。水库在金寨县境,原是皖西革命根据地。
《丰收》于雁画,内容是根据民谣:牛郎织女笑开颜而作。
《绿竹垂阴》是根据清代画稿而作。
〈二〉砖雕
二幅圆砖雕是皖南十二位民间砖雕艺人的集体创作。
《人民公社好》和《五谷丰登》。
〈三〉国画
《黄山之秀》徐子鹤画,顾卓新题。黄山是我国著名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著称。
《春花秋实》梅纯一画,赖少其题。是庆丰年之意。
〈四〉木刻
六幅木刻为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集体创作。
《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描写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部从江阴、镇江横渡长江天险。
《陈毅吟咏》是描写一九六四年陈毅同志在黄山接待驻华各国大使和他们的夫人。
《淮海战歌》是描写安徽人民在早日淮海战场旧址开凿新淮河,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
《大别山下》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即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的第二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地方,今天正在向农业现代化进军。
《煤海颂》和《淮河之晨》是描写淮南、淮北煤炭基地的雄伟社会主义建设。

注:赖少其先生于一九七九年第二次亲自领导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装修,此简介即为布置的设计方案。


祝新徽派版画的出现

李桦

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明朝万历年间曾出现一个著名的徽派。它的影响延续至清初,历时约一百五十年。开始时以歙县虬村黄氏一族的木刻雕版能手为中心,创为精雕细镂、婉约秀丽的风格,披靡当时宁、浙两个出版基地;几乎所有附有精美插图的传奇、戏曲、画谱等图籍,莫不成于徽派及其后继者之手。他们的光辉成就,造就了古代版画的黄金期。国内外版画爱好者都给予这时期的版画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们是我国优秀艺术遗产的一部分。
安徽是江淮文物集结的好地方,著名文房四宝的产地,又有黄山和九华山大自然的美景,是文人艺术家活动的中心,徽派版画取得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今天时代虽然变了,但是这些客观条件依然存在,文艺传统仍然保持着,在新兴版画中出现新徽派也不是偶然的。尽管鲁迅提倡的新兴版画与古代版画不相干,却不能把它从历史中分割开来。吸收文艺遗产的精华,作为发展当代文艺的养素,古为今用,这是我们的文艺方针。新徽派版画的出现是件值得庆贺的事。
新徽派版画的特点有二:一是发扬明末徽派精雕细镂的线刻,保持其婉约秀丽的风格,赋予时代精神,表现现代生活,更显得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继承汉代画像石和漆画的特色,发展胡曰从发明的饾版套色法,创为豪放浑厚的风格。这两种艺术风格在表面上看来,虽似乎不尽相同,但都植根于古代的徽派版画,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大家认为这是推陈出新的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们不是使葬中枯骨,换了新装,躲在象牙之塔里孤芳自赏,而是将古代徽派的优点融合于新兴版画的
革命传统之中。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广泛地反映江淮地区人民的生活、社会主义建设和大自然的风貌,充溢着人民的新思想、美好愿望和真挚的感情,而且地方色彩特别浓厚,使人们看了便知道是安徽版画。这便在我们版画百花园中开出一朵别具风格的鲜艳花朵。
我们以能欣赏到这样的新徽派版画而感到高兴。希望安徽版画家们在建设精神文明的努力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赞安徽版画

古元

安徽版画历史悠久,版画遗产十分丰富,远在明朝,徽州就是木版画制作的著名之地。它以精雕细刻、印刷灵巧见称于世,影响甚广,被称为徽派版画。
中国现代版画是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倡导兴起的。50多年来,新兴版画获得了很大发展,它一直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息息相关,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中,安徽版画家们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他们继承古代徽派版画的优良传统,予以革新,反映现代生活,赋予时代精神,使古代徽派版画的优点融合于新兴版画的革命传统之中,为创造新徽派版画跨出可喜的一步。
最近,在北京展出的安徽版画作品,大部分是描绘江淮地区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感召下,积极发展生产,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情景。画面上洋溢着人民群众的新思想和美好愿望,充满新的时代气息,作品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那些以风光为题材的作品,也倾注着革命豪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看出,作者是亲自投入到革命的激流中,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的源泉,并在艺术形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们不是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而是将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更不是忽视我们的国情,不考虑人民的审美习惯而盲目地照搬外国的艺术形式。他们这种实事求是地探索精神是很可贵的。
安徽省版画发表的方式也比较多样,版画家们尽可能使版画和群众见面。有几幅大型版画悬挂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里,气势宏伟,博得观众好评。许多中小型版画也能够和其他画种一样,陈列在安徽的宾馆、饭店、会议厅和其他公共场所,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术品种的多样要求。版画的优点之一就是能拓印多幅,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扩大版画的园地,使版画作品走进千家万户。
祝愿安徽版画家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组稿:魏   振
指导:于在海
初审:程   明
终审:韦家强
发布:韩明铭



赖少其艺术馆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政务区石台路(市政务中心地铁站2号口步行480米)
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宣传推广赖少其的文化艺术、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加强公共教育。促进安徽文博事业发展。公众号
赖少其艺术馆宣传推广赖少其的文化艺术、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加强公共教育。促进安徽文博事业发展。公众号


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

http://www.lsqysg.com

电话:0551-63521390

邮箱:lsqysg@sina.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石台路艺术公园内